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发表以“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城镇化”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姚冠华/摄
12月27日,以“中国城镇化的转型与新生——《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为主题的思客会在新华网思客举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发表了以“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城镇化”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对城市的评价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符合中国新的发展理念的评价体系。本次研讨会由发改委规划司、新华网、人民出版社、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联合主办。以下为演讲精彩内容。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对城市发展的评价往往会不太一样。经济学家更多的是从资源配置的效率来看待城市的发展;社会学家会更多地考虑除了经济效率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比如城市发展规模的大小,对城市的社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环境学家更多的是从环境的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城市发展。比如一个城市的大小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这三类专家对城市发展可能会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经济学家可能会推崇大城市的效率更高,因为大城市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分工很细、效率很高,创业也很容易。关于这个理论,有一本哈佛大学教授的书叫做《城市的胜利》,主要是经济学家的观点。但是另外有一本书叫《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是一个记者出身的人写的,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城市,他得出的可能又是另外一类观点。总的来说,社会学家和环境学家觉得大城市、特大城市会带来很多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带来很多大城市病。他们不太推崇城市大规模的扩张和大城市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我们这次的评价很有意义,因为我们是从三维的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和维度选择一些发展指标,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综合评价的结果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在这个排名中,你会发现排在前面的城市依然是中国最大的一些城市,包括中国目前最有名的一线城市。即便是用这种综合的指标来排,它还是在前头的。
我不敢说城市越大越好,但是用这种三维评价系统来评价,依然是这种结果,这里面多少反映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和维度对中国城市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岳辰/摄
有人可能觉得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环境方面的排名肯定是全国倒数第几名才可以,如果你只看PM2.5,在环境里找痛点的话,这对大家痛点的冲击力和感受可能是很深的。但即便是用环境指数来排,也不是倒数,因为我们涉及到环境,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还有很多。有自然的、生态的、环境的,还有空间利用结构等等一些方面,所以综合的指标评价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凭我们主观或者切身的痛点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这次这个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样的研究,我觉得也是符合中国现在所推崇的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我们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我们按三个维度设计的指标也贯彻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同时我认为也体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高效、文化先行等彰显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要求。
要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这种探索还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每天打开各种媒体,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对城市发展的评价,包括一线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城市群等,但是我想我们的工作是希望能够和研究机构建立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符合中国新的发展理念的评价体系,能够使得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