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杨为何当时在国内大受关注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本身属于国际上热门的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李、杨二人中国国籍的身份则更为重要,国内报刊上的文章几乎都采用“我国留美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一表述。第三,“向科学进军”的国内大环境也是促成李、杨及其科学理论在中国广为传播的重要原因。
李政道(左)与杨振宁(右)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黄庆桥,原题:李政道、杨振宁的成名史:荣获诺奖前就已扬名国内
1956年10月,两位年轻的中国籍留美学者李政道(30岁)、杨振宁(34岁)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这一理论工作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当今中国,李、杨二人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自然与他们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密切相关。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
少年得志的李政道、杨振宁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被奉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物理实验的验证,他们二人也因此幸运地于该理论发表一周年之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速度之快,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李、杨的工作极具创造性、颠覆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便很快传入中国大陆,李政道和杨振宁也由此进入新中国科学界的视野。
其实,在1956年10月论文发表之前,这篇论文就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学家中流传,而且传入中国。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回忆:“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王承书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论工作者纷纷钻研起这一‘唯一’的预印本。”
从何祚庥的回忆看,1956年10月1日前后,李、杨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传播开了,李、杨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自然也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关注。此外,就在当年,李政道荣任哥伦比亚大学全职正教授,杨振宁也于1955年荣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少见的,更何况二人当时还都是中国国籍!如此优秀的青年人才,自然会受到新中国的关注。
新中国科学界给予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