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将船只“暂售”旗昌洋行
1883年,由于中法关系紧张,法舰驶抵吴淞检查商船,并扬言进攻江南制造局,沪上人心惶惶,商铺停业钱庄倒闭,引起上海金融倒账风潮,证券业受挫,招商局未能幸免,北京的御史们也开始弹劾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不得不以地产及货栈抵押贷款74.3万两。又向汇丰银行贷款30万英镑,年息七厘,十年内还清。由于镑价不断上涨,银价步步下落,使招商局蒙受巨大损失。这一年还连损“美利”“兴盛”和“怀远”号三条江海大轮,令招商局元气大伤,不得不再次与太古、怡和订立齐价合同,规定了统一的运费标准及货源分配方案,使水脚收入迅速回升。
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国军舰在中国东部沿海四处骚扰,公开扬言将“遇船劫夺”,为清政府承担运输军需物品和搜集情报重任的招商局船队,面临被法舰抢夺或摧毁的危险。为了保存民族航业,在李鸿章支持下,作出了将局船名义上暂时出售给外商以便换旗行驶的重大决策,经马建忠之手与美商旗昌洋行密约,将招商局全部财产以525万两白银售与该行。所有船只改挂美国国旗,旗昌洋行许诺,将来招商局可按原价收回全部产业,表示该行决不失信。
李鸿章听取汇报后,当即表示赞成。7月29日双方达成了售产换旗的协议,在美国驻沪领事馆产“押券”。为免遭法军识破,李鸿章同美方约定“相与隐讳,竭力保护”,不仅对商界进行了隐瞒,也未禀报清廷,在朝野掀起轩然大波。清廷中反对洋务运动的大臣抓住这一事件大做文章,他们一贯反对洋务运动,嫉妒洋务新政,觊觎招商局的财产,骂李鸿章为大汉奸。他们多次控告马建忠,非处死不可。李鸿章立即向清廷作了汇报,并承担了一定的责任,清廷指责李鸿章“未经具奏,殊属非是”,并命他“随时酌夺情形,设法收回”,这场风波才渐平息。
1884年,开平煤矿年产增至12.6万吨,产量的迅猛增长,使煤矿声名大振,原来艰难的招股局面迅速改善。
1885年,在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下,李鸿章不得不重组招商局,立盛宣怀为督办,马建忠、谢家福为会办。盛宣怀制定《用人章程》和《理财章程》各十条。
该年4月,中法议和。招商局依约如数收回之前暂时售给旗昌的船只。8月1日开始换旗,10日后招商局将轮船栈房、码头各项产业悉照原盘收回,双方将各项契据相互交还销毁。
中法战争结束后,招商局禀请北洋大臣向法国交涉赔偿,使得招商局在战争中蒙受的损失得到了一定补偿。(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