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兵败后,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800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
方志敏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梁衡,原题: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胜利,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苏区未能长征或虽已踏上征途,却未能走到陕北的先烈。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和方志敏。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他们牺牲81周年。长征的队伍一走,他们即死于敌人的屠刀下。他们是同年生,同年死,又是在同样的背景下死去,死时都才只有36岁。
在8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缘采访了方志敏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江西的上饶、弋阳、横峰,又重读了《方志敏全集》,特别是他狱中的文稿。感触最深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怎样对待生与死。
一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块有50个县、100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根据地内经济繁荣,教育免费,“隔日有肉吃”,还发行了股票。但是,由于当时中央方针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厄运降临。中央红军西去前,他被命率孤军北上,调虎离山,全军覆亡已成定势。
兵败后,他本来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800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后队被敌打散后他又有一次生机,“本来我是可以到白区暂避一下,但念着已有一部分部队回到赣东北,中央给我们的任务又刻不容缓地要执行,所以决心冒险转回赣东北,一方面接受中央的批评和处分,开会总结皖南行动,作出结论,同时整顿队伍,准备再出。”这样,他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一美国记者报道:“(在场的人)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人的尊敬和同情。”
二
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江,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他比之文天祥,实为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