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49年12月11日,郭汝瑰以国民党二十二兵团司令兼七十二军军长的身份,在四川宜宾地区通电宣布率七十二军起义,破坏了国民党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为解放大西南撕开了一个缺口,立了奇功。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气得大骂:“娘希匹……没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谍。”台湾报纸也有“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的说法。
郭汝瑰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卢荻,原题:郭汝瑰:蒋介石眼中的“军界精英”竟是身边“最大共谍”
语云:“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卧底”之特殊价值,于此可见一斑。
1907年,郭汝桂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谁又能料到,这个男孩后来竟成为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最大共谍”。
投身黄埔军校,秘密加入共产党
1919年,郭汝桂随父亲郭郎溪前往成都,进入省城读书。1925年底高中结业,其堂兄川军师长郭汝栋建议他报考黄埔军校。1926年,郭汝桂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并将“汝桂”改成了“汝瑰”。
郭汝瑰进入黄埔军校后被编入政治科第五学生队。随着北伐捷报频传,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郭也随军校一部前往武昌。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多为共产党员。恽代英、萧楚女、熊雄、吴玉章等共产党人先后在军校任职,是郭汝瑰的老师,郭深受影响。黄埔军校的政治“洗礼”使他系统了解了共产主义。他由崇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转向了赞成共产主义。这时,郭汝瑰得知与自己同入黄埔军校的好友袁镜铭是共产党员,便要求袁介绍自己入党。因为是郭汝栋的堂弟,袁镜铭告诉郭汝瑰,这个身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拥兵自重,与武汉国民政府(仍与共产党合作)对立。一天,中共党员、黄埔军校实际主持校务的吴玉章悄悄把郭汝瑰和傅秉勋叫到校务办公室,通知他们提前毕业,立即返回四川。吴神情严肃地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蒋介石已经公开叛变,很可能进攻武汉,四川军阀杨森将会配合蒋介石进攻,你们尽快返回四川,想尽办法让郭汝栋阻止杨森出川攻打武汉。如果郭汝栋阻止无效,可让他待杨森出川后,伺机打其后方,使其崩溃。如果这也办不到,要郭汝栋无论如何不出一兵一卒帮助杨森。”(《郭汝瑰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郭汝瑰奉命随第十四师参加华北抗战。中途因日军进攻上海,又奉命回师参加淞沪会战。这时的蒋介石调集近百万主力部队,自任司令长官,在淞沪地区与入侵日军激战。第十四师两个旅奉命在南、北塘口一线作战,第四十二旅旅长曾粤汉畏敌,师长霍揆彰怕其误事要副师长代理,副师长也不愿干。师长于是让郭汝瑰代理四十二旅旅长。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郭汝瑰率部在上海郊区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数十架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坚守阵地,每到下级有人喊“顶不住”时,他就冲出掩蔽部督战,并在危急关头给师长写信留下遗嘱,大意是:“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了,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也就战死在疆场,身膏野草,再无见面之期了。他日抗战胜利后,你身为世界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我有两支钢笔,请给我两个弟弟一人一支,我那只手表就留给我妻子方学兰作纪念。”(《郭汝瑰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遗书写得慷慨激昂,令人涕流。郭旅与日军反复冲杀七天七夜,阵地仍未丢失,到奉命撤退时,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人,而且多是一些伤号和炊事员。这一仗使郭汝瑰成了上海家喻户晓的人物。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慰问团专程来到四十二旅,特别送给他一件毛衣。被一些同僚视为书生的郭汝瑰,从此成为闻名全军的战将。郭随军撤退到武汉不久,被任命为陈诚嫡系部队五十四军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