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看历史 >> 近代 >> 浏览文章


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第一人:纪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来源: 浏览次数:1293次 更新时间:2016-10-21

孙中山资料图

本文为作者朱相远赐稿

对任何伟人,皆不应以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经得起历史的严峻考证与评价。即使因一度成功,权倾天下而获得美誉,但随时间远去,若又发现许多曾被掩盖的阴暗面,也常会使后人唏嘘不已。孙中山短暂一生,失败远多于成功,临死前也未执掌中国政权,成为领袖。然而去世91年来,孙中山一生的言行,经受国内外各种史实的严密考证与检验,甚至连其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隐私、秘闻也未被放过。是金子总要发光,他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伟大形象,享誉全球,且成为全体华人的最大公约数。如今海内外华人,不管分多少信仰与政见,有多少争议与矛盾,但对孙中山的认识与景仰,却总趋于一致。

孙中山身材矮小,享年仅59岁,不足一个甲子。他既未权倾天下,更非富甲一方,何以获得全体华人的共仰?笔者发现,就因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唯从这个视角来纪念他,才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自当代智人在十多万年前,出现于非洲并开始走出非洲后,约在3万多年前,就分化成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利亚人种,而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约在近万年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雏形。西方文化围地中海四周,如一个“面包圈”;东方文化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大平原,如一张“大烙饼”。两大文化间,隔着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及浩瀚沙漠。虽有少许驼队沟通,但基本各自发展,相安无事。

约在一千年前,当时西方正处“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封建宗教统治的窒息,使整个西方的经济、文化僵滞不前。而东方却正处宋朝这个极盛时期。大宋时代,不以武力征服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发展科技、文化,其生产力与经济水平,堪称世界第一。甚至可以带动人类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由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了。只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干扰,才中断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历程。其后,短命的元朝,倒退的明朝,与僵化的清朝,几百年来也未能恢复到宋朝那种创新活力。而就这几百年间,西方却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技术大为发展,终于在17、18世纪,出现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革命,引领了全人类的历史变革。

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文字狱”盛行,万马齐瘖,毫无创新,又闭关自大,拒不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就不堪一击,沉沦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这时的中国精英们,才从梦中惊醒。他们发现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在汲取西方文化后,正在迅速发展强大起来。于是大批学子东渡日本,学习西方的文化、技术,力求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以此来复兴中华民族。所谓“复兴”,就是复兴到如宋朝那样的世界领先地位。复兴的途经就是,推动东西文化的融合再创新。

    从孙中山经毛泽东、邓小平直至今天的中国梦,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本质上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融合得好,创新得多,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融合得差,创新得少或搞假创新,我们就遭受挫折。这难道不是百年近代史的现实写照吗!

我们也只有从这个视角与座标,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人物的功过,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二)孙中山是融合再创新的第一人

融合东西方文化再创新,主要靠东方人而不是西方人。首先,东方语言文字十分复杂,西方人难以掌握,而近代东方知识分子很多人,皆精通英语,通晓西方文化。其次,东方因后来落后于西方,要追赶、要复兴,故具有融合再创新的强烈愿望与需求。西方人如司徒雷登、赛珍珠等,虽出身中国,也精通中文,但并未能进行东西文化的融合再创新。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