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贵州角色比较尴尬,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中,贵州一个字也没有被提及,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地势西搞东西,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很难作为“一带一路”的枢纽和门户。然而,贵州并非一无是处,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铝土矿、磷矿储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最重要的是,贵州是生态资源大省,境内山清水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避暑胜地和度假天堂。因此,贵州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和积极参与这一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州就一定会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贵州对接“一带一路”要通过“北联、东进、南下”
传统上,贵州是一个僻居西南地区的内陆省份,既没有地理区位优势,也没有交通便利,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直到明朝才独立成省。由于地理封闭和交通不便,贵州长期以来思想相对保守,直到上世纪末贵州才通过铁路、公路和机场网络与外界实现了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的提出,对贵州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一下子改变了贵州僻居内陆的劣势,贵州向北可以经过重庆、成都连接欧亚大陆桥,直接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可以通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连接广东、广西等地,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使贵州成为陆海统筹、左右逢源的黄金地带。2015年7月1日,从贵阳到德国杜伊斯堡的黔深欧海铁联运班列、中欧班列正式开行,标志着贵州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便捷物流大通道正式形成。因此,建议贵州对接“一带一路”要通过“北联、东进、南下”,建设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通道和重要物流枢纽,打造贵阳内陆型经济开放高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贵州要打通北上通衢,融入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要通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由贵阳向北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再向西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终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议贵州加强与重庆、四川的发展战略对接,沿铁路发展临轨经济,推动贵阳-遵义一体化,为贵州链接成渝城市群打通大通道,汇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贵州要架设东进桥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圈,对接长江经济带。要通过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将贵州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链接起来,借助沿海发达地区,带动贵州实现新跨越。建议贵州加强与沿海地区省份的战略对接,推动产业园区对接,承接产业专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强铁海联运,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二、开放是贵州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对贵州这样的内陆省份来说,开放是贵州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对接“一带一路”的根本所在。近年来,贵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标准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茶博会、民博会、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极大提升了贵州对外开放活跃程度和投资开发吸引力。贵州的经验表明,贵州只有主动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广结四海朋友,提升贵州的国际影响力,贵州才能克服地理区位和交通不便的障碍,实现与“一带一路”的大联通和自身的大发展。
三、建议贵州明确制定大数据强省战略和“互联网+”战略
将贵州尤其是贵阳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增长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特别是确立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贵州的实际情况来看,贵州最主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文化多样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上。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全局来看,贵州是首个国家级大数据集聚发展示范区,以贵阳、遵义、贵安新区为中心建设大数据基地已经蓄势待发,相比能源资源、贵烟贵酒贵茶等传统经济形态的失速和被边缘化,实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战略,打造中国数据之都可能是贵州实现后来居上的主导战略选择。
“云上贵州”将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