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主办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论坛”在美国纽约举行。IMI发布了《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同时有在座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地区经济普遍不稳,另外近期国际货币进入又一轮贬值周期,未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契机。
报告指出,2009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仅有0.02%,2014年底则达到了2.47%,也就是说在过去五年增长了120倍。
在货币的使用率方面,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四大主要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使用率都有所下跌,其中日元的国际化指数于2014年底下降至3.82%。但人民币、加拿大元、澳元则明显增长。
“人民币即将改写历史,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报告表示。
纽约福特汉姆(Fordham)大学经济系主任Dominick Salvatore在会上表示,据国际支付提供商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系统(Swift)所编制的数据,今年8月,人民币首次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正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
而人民币8月11日以来的贬值,让IMF将人民币纳入SDR心存疑虑。但Salvatore认为,2%的贬值根本不算贬值。上世纪90年代欧元和日元贬值都在15%以上。“IMF不应该继续踟蹰等待,而应该坦然接纳人民币,这是市场的需求所在。”
报告还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加大出口,将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放大,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空前的黄金契机。对此,IMI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并不赞同。
“中国很努力去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但其他国家的反馈是否积极,目前还不完全明朗,另外相关国家都处于全球最不稳定的地区,因此短期‘一带一路’的效果难以显现,我不认为‘一带一路’会成为和TPP相等同地位的区域联盟。”向松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