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将加速前进。
“一带一路”战略已然成为年度最火爆的热词,成为贯穿今年国家和地方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更是被沿线地方政府视为发展的一项重大机遇。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渐深入展开,人民币的结算比例将因此再提高。
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工商银行4月14日宣布,当天与卡塔尔中央银行在多哈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行服务,工行多哈分行成为中东地区第一家投入运营的人民币清算行。
另据中国央行4月14日消息,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65万亿元,同比持平,而首季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879亿元,同比增长近五成。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逐步落实和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深化,将会衍生出更广范围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不仅如此,人民币国际化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关系,也将影响到每一个人。
跨境结算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呈现出向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的趋势。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与有关邻国开始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包括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
近年来,人民币也开始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被使用。尤其是随着中国游客的不断增多,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
2014年7月,我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同年10月又倡导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前不久正式宣告成立的首期规模1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显然,周边国家对于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正在持续提升。
然而,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将得以提高。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贸易畅通相关措施的逐步落实,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贸易与投资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攀升。”中债资信宏观研究部分析师陈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本就具有较大的互补性,伴随而来的将是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他还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对沿线国家总投资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年贸易额有望突破2.5万亿美元。”
同时,他还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以及基建领域巨大的融资需求,将在贸易与投资结算、跨境融资计价等领域,催生出更广泛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面对沿线国家巨额的融资需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显然,对外开放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的融资货币,增强人民币在跨境融资中的计价应用,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泽被众生 方便国民境外消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同时还将深度影响国民生活,比如节省货币汇兑产生的手续费,通畅结算通道。
宋清辉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关系,也将影响每一个人。”
陈曦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能够在跨境消费和投资领域为我国居民提供一定便利,还有助于我国投资者规避汇兑方面相关风险。”
目前,跨境消费已成为中国居民生活的客观需求和消费升级的重要体现。
依据2014年9月18日我国国内首份跨境消费指数报告——《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2014)》调查显示,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子商务是当前跨境消费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而从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支出情况来看,购物一直是出境游最主要的支出项目之一;从规模总量上来看,美国则仍然是中国居民出境旅游零售购物支出最多的国家。
今年3月份,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去年中国的出境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次,境外购物也在增长,去年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
然而,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境消费?“一带一路”或成“助推器”和“润滑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展开,人民币将更多地在国际上使用,成为主要的国际交易结算货币。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的国民境外消费或投资意义重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应用越多,则我国居民在跨境消费与跨境投资时越方便,这不仅能大大便利居民生活,还将刺激境外消费与投资。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加强国内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并拓宽中国内需增长的外部供给;二是中国银联已遍布全球,可以随时随地刷开消费,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留学等不用像以前那样换外汇了;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可更好地服务中国与境外的居民和企业,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规避风险 建立健全风险机制
诚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尤其依赖于资金财富。而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还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然而,风险与机遇同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宋清辉认为:“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主要建立在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中国金融市场牢固吸引力的基础上。
其次,中国的经济体量、经济地位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不相称的,这样的结构不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有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还需警惕,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流入的风险。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最大风险,在于其会形成海外人民币市场。如何管理这个市场?我国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是否跟得上?这将开辟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提前建立一整套规避风险的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存在风险,同时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计划也存在很多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技术上的困难和贸易伙伴企业及国家的接受程度。
“从技术层面来说,只要人民币不能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跨境结算就有很大的困难。”没有具体细则,没有跨境结算中心,如何操作尚不清楚。据有关方面透露的信息,我国近期拟采取的办法是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人民币互换协议潜在挂钩。一旦人民币互换协议执行,当地央行将向本地市场注入人民币,使市场有途径得到人民币,然后指定一两家中资银行作为主要清算银行,由指定为清算银行的中资银行代替当地央行成为人民币坐市商。同时,与当地贸易企业进行人民币交易的本地银行,通过与中资银行建立联系获得人民币,企业再从本地银行借入人民币支付从中国的进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