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是论坛 >> 浏览文章


中国旅游智库时代:一流智库必须有一流学术思想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1228次 更新时间:2016-02-22

中国网2月22日讯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我我国旅游业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建成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创新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对于旅游智库的诉求也更加迫切。而中国旅游智库建设既要根植中国实践,突出中国特色,同时也要借鉴国际经验,与国际智库接轨。


中国旅游智库建设正面临着最好的时代机遇。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如何建设新型智库做出明确的部署。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另一方面,从旅游业实践来说,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系统的回答,旅游智库具有广阔的作为空间。

持续增长的国民旅游休闲需求正在推动大众旅游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旅游已经成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显话题。自1999年以来,国民出游率几乎每五年便增加1次。2015年的国内旅游预计达到40亿人次,出境旅游超过1.3亿人次。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选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加速,中国梦逐渐走向现实,旅游活动的普及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当游客以散客和自组织的方式广泛介入到目的地生活环境的时候,我们常常无法分清谁是居民,谁是游客。无论是异国他乡的美丽风光,还是人文历史和当代生活方式,都是巷谈街议和网络传播的热点。当国民成为旅游消费主体,创汇不再是主要目标的新时代,为什么而旅游,如何参与旅游,如何获得更好的服务品质,如何处理好旅游过程中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游客与企业员工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并向社会发声。

旅游正在成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以民营机构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已经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商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资源。在入境旅游主导的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以国旅(CITS)、中旅(CTS)和中青旅(CYTS)为代表的国有旅行社及其导游人员,以建国饭店、花园酒店为代表的五星级酒店,以黄山、兵马俑、张家界为代表的景区是典型的旅游业态。随着旅游从封闭的世界走向开放的体系,携程、去哪儿、途牛、同程、蚂蜂窝、我趣旅行、铂涛、如家、汉庭、布丁、海昌、中信产业基金等投资和创业者,甚至滴滴打车、一号专车、微信、微博等都成为了旅游产业供给的创新者。在投资和市场主体重构的时代,如何把握旅游产业存量与增量之间,资源供应商与渠道商之间,投资商与运营商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度,如何引导更趋活跃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都是迫切需要旅游研究机构给予回答的现实课题。

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长和出境旅游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业需要,也愿意倾听中国的声音。过去的三十五年,中国旅游业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资源与客源的关系,也就是通过政府的海外推广和目的地建设让世界各国、各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到访中国。今天的中国,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者,还是旅游全球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消费支出国,还是旅游投资、业态创新和跨国经营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后来者,如何很快地熟悉和了解规则,如何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参与竞争,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始创新,如何积极主动地设置议题和推进旅游规则的演化,也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思考。

更加多元的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意味着旅游业发展环境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也意味着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方面需要新的理念、目标和手段。特别是在散客化和社会参与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思想和专题研究成果的需求,早已经溢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边界,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内设的旅游、财政、商务、发展、民族、宗教、国土、海洋、农业、交通、工业等部门,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旅游发生必然的联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队,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旅游立法、政策设计、行政监管和专题建议的进程中来。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广泛介入,有效扩大了旅游立法、政策研究和行政行为对智库成果的现实需求。特别是综合性的政策设计和产业促进,以及如何做到既依法行政,又积极作为和主动担当等,都需要旅游智库以问题为导向,为政府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建设一流的旅游智库,不能满足于挂块牌子、争取点经费,不能满足于招几个教授博士、买几台先进电脑,不能满足于解读政策、引进国际经验,甚至也不能满足于只是给政府出出主意。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原创性的思想产出。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智库”这个称号。这些年来,涉足旅游领域的研究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多,官办的、民营的,专业的、综合的,实体的、虚体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单以学术论文而论每年公开发表的数量就超过4万篇,还有大量的著作、课题研究报告。但客观地说,旅游研究在一流的学术思想产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我们人类发展历史上产生过一些伟大思想,这些伟大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或者构成某一行业从无到有的理论基础。不用说马克思主义,以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等的哲学,就说没有亚当 斯密发表于1776年的《国富论》所倡导的“看不见的手”,很难想象会有现代自由市场经济。没有现代自由市场经济,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就很难发展到目前的富裕程度。伟大的思想能够让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受到入世的情怀和逻辑的美感。当我们认真阅读300多年前洛克的《政府论》、200多年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100多年前密尔的《代议制政府》与《论自由》,特别是《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时,都会发现思想的光辉,为其无所不在的思想力量而震撼,为自内而外的逻辑的美而感动,这样的思想是能够经历得起历史检验的。

不是说旅游智库就必须生产和这些伟大思想并列的学术思想,但至少我们应该以这些伟大思想为导向,向这些伟大思想学习。从伟大思想的产出来看,往往萌芽和生长于学术和学者的青春期;往往穿行在不同的学科范围,却不会受既有的学科边界所局限。所有的方法和工具都可能被用于推动思想的萌芽与成型,而不是削足适履,让思想去牵就方法和工具。当前的旅游理论建设和学术思想形成,无论是从产业实践看,还是从学者群体的成熟度看,都还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正是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阶段,充满着自信和张扬的阶段,理应创新迭出、百家争鸣。我们更应该抛弃条条框框,根植产业实践,努力创造思想性成果,而不要急着套用几个舶来的模型发几篇论文,更不必忙着搞统一的体系,用一道边界把旅游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划出来,再用一道边界把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市场、规划等领域圈起来,营造自家安身立命的场所。纵观今天的旅游领域,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产业界、教育和学术机构似乎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互相之间就是有往来,也更多是规划、培训、会议等具体事项上有短期的交集,事实上并没有形成有共识的话语体系。如何超越“谁说服谁”和“谁去统帅谁”的现实困境,而经由不断寻求最大程度的思想公约数,共同提升当代旅游发展水平和思想境界,是政商各界和学术届共同的责任,尤其是旅游智库的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发展理论和学术研究范式都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缺乏基于本土产业实践的理论抽象。现在,国民的、大众的、现代的旅游休闲起来了,中国旅游学术的青春期到了,“叫现代学术说中国话”的思想创新的时代到了!真到了那一天,我们的旅游智库也就建设成功了。(戴斌 作者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