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人民网郑州11月14日电 (杨晓娜)为期三天的“首届中国密瓷文化论坛暨河南省考古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13日上午在河南省新密市闭幕。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陶玻行业管理协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针对密瓷(密县瓷窑、窑沟瓷窑、月台瓷窑)的起源、发展、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创新和传承等展开研讨,并现场参观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月台瓷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县瓷窑遗址、郑州密瓷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和新密市博物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新密市汉代置密县,密瓷因产于密县而得名,境内丰富的瓷土、煤炭资源,为瓷器的起源、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唐、五代、宋金时期,瓷器生产达到高峰,出现了西关瓷窑、窑沟瓷窑、月台瓷窑和香山瓷窑。据《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等典籍记载,密县瓷窑为唐开元年间和北宋元丰年间的贡瓷产地。
密瓷制作工艺精湛,历代屡有创新和发展。白釉、珍珠地划花、剔刻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艺,是密县瓷窑对中国瓷器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唐代晚期,西关瓷窑借鉴金银器錾花工艺,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技法——珍珠地划花工艺,北宋时期传播到了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窑口。
近年来,郑州密瓷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成立,恢复密瓷生产,并成功研制出失传已久的白釉珍珠地划花、刻剔花、白地黑花等工艺,使得濒危失传的密瓷重现生机,千年贡品重放异彩。开展密瓷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