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洞见 >> 浏览文章


周牧之:城市化,最重要的是提高对潮流的认知
 来源: 浏览次数:1329次 更新时间:2016-12-27
图为周牧之教授在思客会现场。姚冠华/摄

图为周牧之教授在思客会现场。姚冠华/摄

  12月27日,以“中国城镇化的转型与新生——《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为主题的思客会在新华网思客举行。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发表了题为“大格局·大数据·大分析——破解城市发展密码”的主旨演讲,他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大城市、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对潮流的认识,对机制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本次研讨会由发改委规划司、新华网、人民出版社、云河都市研究院主办,北大国发院博士论坛联合主办。以下为演讲精彩内容。

 

城市化的三大潮流

 

  世界关于城市化有三大潮流:第一大潮流城市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了;第二,城市化、大城市、大城市群化在加速;第三,推动这个城市化和大城市群化的引擎,实际上是大交流、大交易

  我们看一下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29个城市怎么分布的,我分成三类。最多的一类邻海型城市,有19个。发展得最快的几乎都是面海的城市。还有8座城市我命名为首都型的超大城市,相当于帝都型,就是很大的国家的首都,主要是依靠行政经济发展起来的。实际上首都型的城市还有一些离海不是特别远;既没有做过首都的,也不邻海的内陆城市只有两座超过1000万人,一座在印度一座在中国。

  中国实际上也已经步入了所谓的“城市时代”,我们从1978年的城市化率人口的17.9%,到2015年已经是56.1%了,所以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从大数上来讲,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是非常快的。

 

中国的城市化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15年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历时十年的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在15年前我们得出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中我们预言大城市群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大格局: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京津冀三个大城市群将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们看15年以后的现实: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是最大的人口流入空间。我们在15年前为什么能够这么准确地预言?我们在这之前的10年一直在研究潮流、趋势和规律,如果你找对了潮流、趋势和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能够预测的。

  那么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化今天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对潮流的认识,对机制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世界是城市化的世界,我们不能说我们不搞城市化。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一定是生活在规律上的,不能跟潮流、趋势和规律作对。所以这是我们做环境、社会、经济“333”结构这一指标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这本书的核心思想。

 

姚冠华/摄

图为“中国城镇化的转型与新生——《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思客会现场 姚冠华/摄

  

什么是城市力?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一书的一系列指标不光是为微观城市的规划做贡献,还能为宏观的政策做贡献、做抓手。我们希望这套指标能够提高中国城市对现状的把握能力,提高中国城市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和理念的能力,提高城市制定战略和规划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城市力。什么是城市力?我们认为是城市的魅力、活力、开放度和柔韧性的综合。

  我们可以看看北京、上海、深圳和东京的比较。

  第一,从GDP规模上看,东京仍然很超前,北上深跟东京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很有意思的是,上海、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东京,但是东京的大学生的人数在这四个城市中排第一,这是非常强的。

  第二,在入境游客的数量和货物出口的数量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把它说成是日本的“转型”。东京的货物出口量比北京多一点,和上海、深圳相比是比较小的。但是东京海外游客的数量在这四个城里面排第一,而且是在翻倍地在增长。

  第三,在金融方面,因为东京有一个东京交易市场,实力雄厚。但是反过来说北京有一项比东京强:北京的科研人员远远多于东京。所以在科学技术辐射力的排名中,北京现在是亚洲第一

  第四,从PM2.5数据看,当然北京是四个城市中比较差的,东京是最好的,为什么?其中可以看到很重要的一点,东京是轨道上的东京,即便是它的面积是这四个城市中比较小的,但是它的轨道交通的密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