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把玛丽娜一步步推向国家权力的顶峰,这是“法国的特朗普”可能会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法国2017年总统大选已拉开序幕。11月27日前政府总理菲永在共和党初选中获胜,代表中右阵线参加竞选。奥朗德总统12月1日宣布放弃谋求连选连任,左翼社会党无论何人出马都将难以在明年4月的大选第一轮投票中出线。于是,大选前景已经明朗:菲永将同国民阵线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对决,产生下一任共和国总统。
国民阵线是法国极右翼组织,玛丽娜的竞选纲领与美国的特朗普如出一辙,舆论认为玛丽娜一旦当选将成为“法国的特朗普”。“法国的特朗普”究竟能否出现?这成为当前舆论评论和争论的焦点。
国民阵线成立于1972年,是当时法国的极右组织“新秩序党”在整合了新纳粹主义等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民阵线的创建者是让-玛丽·勒庞,他担任国民阵线主席直至2011年。此人推崇极端民族主义,煽动种族排外情绪,还经常发表反犹太主义和为纳粹法西斯张目的言论,在法国政坛被视为极端右翼势力的代表。就是这样一个为社会所不齿的种族主义分子所领导的政党,却在此后的数十年中由小到大、不断膨胀,实力逐步增强。在1995年的总统大选中,勒庞曾获得15%的选票。国民阵线从一个边缘小党变成了政坛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2002年的总统大选中,勒庞在第一轮投票中竟然击败了左翼第一大党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与谋求连选连任的希拉克形成对决之势,虽然勒庞最终败在希拉克手下,但是国民阵线的强劲势头已经真正威胁到居主流地位的左右翼党派。
2011年,年逾82岁的老勒庞辞去国民阵线主席一职,退居幕后担任名誉主席,把他女儿玛丽娜推向一线,接任党魁。玛丽娜接任后对国民阵线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一个是改善形象,二是明确政治纲领。在改善形象上,玛丽娜竭力淡化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色彩,把国民阵线塑造成一个“正常的政党”,而不是政党中的“另类”。为此,2015年玛丽娜甚至把继续散布美化纳粹言论的老勒庞开除出党。
在政治纲领方面,玛丽娜主张在经济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全球化、反对欧洲一体化,主张法国退出欧元和欧盟。在社会问题上,玛丽娜主张采取种族排外的政策措施,反对接纳外来移民,严格限制难民入境。她还把恐怖袭击和社会治安问题归咎于法国的穆斯林族群。老勒庞反对的是犹太人,而玛丽娜则把矛头指向了穆斯林。此外,玛丽娜还反对精英政治,对抗主流政党,要推翻现行政治体制。
人们始终不愿承认和正视国民阵线不断壮大的事实,对明年大选出现“法国的特朗普”的可能性更加难以面对。但是,如果对法国所面临的危机和政治走向做出理性和准确判断的话,那么,玛丽娜成为“法国的特朗普”绝非“天方夜谭”,而很可能是一个迟早要面对的严酷现实。这样的判断是从几个角度做出的。
一、国民阵线崛起的趋势难以阻挡
回顾国民阵线的发展历程可能看出,这个政党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始终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阵线一路高歌猛进、在历次全国性选举中不断重创传统左右翼党派。2002年老勒庞击败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进入总统大选决赛,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不仅显示了国民阵线的实力,而且表明,国民阵线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绝对不是匪夷所思,而是迟早要面对的现实。
2012年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中,玛丽娜的得票率高达18%,成为仅次于社会党(28.63%)和共和党前身、右翼人民运动联盟(27.08%)的法国第三大政党。2014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得票率高达25.5%,第一次在全国性选举中超过了人民运动联盟(20.79%)和执政党社会党(13.8%)。这是自1972年建党以来,国民阵线第一次赢得法国全国性选举。2015年的大区议会选举的第一轮投票中,国民阵线再接再厉,进而创造了28%的得票率新高,国民阵线虽然在第二轮投票中失利,但是仅从得票率这个角度看,国民阵线已坐拥第一大党地位。本次总统大选,玛丽娜踌躇满志,早在去年9月进行的民调就已经显示,玛丽娜在大选中无论面对哪一个候选人,她在第一轮投票中都会以30%的优势进入决赛。目前,玛丽娜继续展开政治上的魅力攻势,她的竞选海报中出现了一支醒目的蓝色玫瑰,蓝色代表右翼,玫瑰则代表左翼社会党,她以此表明自己既代表右又代表左的政治取向。玛丽娜这一回要全盘通吃、独占鳌头的雄心昭然若揭。法国传统力量这一次能否阻挡住玛丽娜的强劲势头,前景不容乐观。
二、“特朗普效应”不可低估
国民阵线对特朗普出乎意料地当选美国总统胜选欢欣鼓舞。玛丽娜在第一时间向特朗普表示祝贺,她说,特朗普的胜利“对法国是好消息”,是“一次与现行制度对抗的自由人民的胜利”。特朗普胜选对法国国民阵线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政治鼓舞,因为它从特朗普那里找到了“共同语言”。这包括反全球化、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严格移民政策,驱除非法移民、对接待难民提出更加严苛条件等。玛丽娜从特朗普那里找到了政治“知音”而信心倍增。
2002年老勒庞与希拉克对决时,各党派动员起来以82%的选票击败了老勒庞。因此,在这次大选竞选中,各党派都表示,一旦玛丽娜进入决赛,社会党、共和党以及其他中间党派将建立“共和防线”来阻止她胜出。利用选举制度的“游戏规则”,通过各党派的相互让票来阻止玛丽娜胜选,这也许是阻止“法国的特朗普”出现的唯一手段,但是15年前的一幕是否能够在今天重现还大有疑问。特朗普的胜利对法国广大选民无疑是一种诱导。长期以来,广大选民虽然认可国民阵线的主张,却不敢公开表示支持,认为把票投给国民阵线是一种政治错误。现在,连特朗普这样的人都能当选美国总统,这一“政治正确”的禁锢被彻底打破。因此,在本次大选中,选民们的选择将更加开放和自由。“一切皆有可能”成了一句既时髦又无奈的政治谶语,英国6月23日“脱欧”公投的令人吃惊的结果就是一个例证。
三、激进左翼选民投奔玛丽娜
近些年来,国民阵线同激进左翼党派的政治主张正在相互接近,这一趋势对玛丽娜也是利好消息。以梅朗雄为首的左翼联盟属于激进左翼党派,梅朗雄1977年加入社会党,2000年曾在内阁任职,2008年退出社会党成立了左翼党。2011年梅朗雄的左翼党与法共结盟组成左翼联盟,他本人被推选为2012年总统候选人。梅朗雄主张彻底改造法国社会,创建“第六共和国”,而这个党的主张与国民阵线多有契合之处。比如,梅朗雄质疑社会党政府为追求效益而放弃社会公正原则,公开指责外国资本入侵是法国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这些都与国民阵线不谋而合,可见极右与激进左翼仅一步之遥,没有根本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梅朗雄代表左翼联盟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时,他的得票率高达11%,是一支不容低估的力量。同国民阵线一样,左翼联盟的高得票率的背后是广大民众对社会现实以及主流政党对民众疾苦的冷漠和对“精英治国”的不满。现在,法国社会危机更加恶化了,愤怒的激进左翼选民在第二轮投票中绝对不会把票投给“正统”候选人菲永,于是这11%的选票就成了玛丽娜的“票仓”。
四、玛丽娜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明年大选如果产生了“法国的特朗普”,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因为玛丽娜和国民阵线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法国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使得社会不满情绪持续高涨,而外来移民很容易成为不满情绪发泄的对象,当前这种情绪发泄主要针对的是穆斯林群体,最近发生的“布基尼”事件就是典型事例。禁止在海滩等公共场合穿着“布基尼”不符合法国有关法律,却在一些城市有恃无恐地公开施行,一些城市的学校还拒绝向穆斯林学生提供无猪肉午餐。这些现象看似荒唐,却是法国社会“右倾化”的体现。传统右翼政党在移民问题上越来越向极右翼靠拢,而一向持开放和宽容态度的左翼社会党也变得越来越态度暧昧。这种“右倾化”思潮的泛滥必然导致民众向极端右倾方向靠拢,从国民阵线那里寻求希望,这也正是玛丽娜可能取胜的社会基础。
五、制度弊端将造就“法国的特朗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法国结束了高速发展期而进入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危机频发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法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非彻底改革不能使法国的经济得到振兴。但是,无论是右翼还是左翼执政,都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根本解决这些经济社会问题。广大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也失去了通过选举更迭政府来改善国家治理的期望,于是把目光投向“体制外”的玛丽娜。
社会党是法国左翼第一大党,密特朗时期社会党在选举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左翼传统执政理念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而社会党却又墨守陈规不思改革,于是广大民众离社会党而去,它在政坛上的地位持续下降,2002年总统大选社会党第一次被国民阵线所淘汰,如今社会党只能屈居传统保守党和国民阵线之后,排名第三。本次大选,如果社会党能够奋发图强,重新动员左派力量,那将是阻止玛丽娜入围的唯一机会。但是,奥朗德总统知难而退,而社会党内一片混乱,参加竞选者众多,为了个人上位而相互拆台,哪里顾得上一致对外去应对国民阵线。最近数十年的历史证明,社会党的分裂和衰败同国民阵线的崛起和壮大是并行的,从中可以看出选票流向和民心向背。右翼保守党为了保住原有地位则竭力在政策上向极右靠拢,以便争取选民,当前法国社会“右倾化”思潮泛滥同保守党的政策引导有直接关系,对国民阵线的节节攀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对于法国极右势力的膨胀,传统政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国式多党制度如今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从这个意义上看,正是法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把玛丽娜一步步推向国家权力的顶峰。这是“法国的特朗普”可能会出现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