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洞见 >> 浏览文章


郑永年:特朗普与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
 来源: 浏览次数:1199次 更新时间:2016-11-22
1121 地球仪_副本

逆全球化会不会对国际安全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呢?

 

西方建立全球安全体系,是为了维护经济利益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开始讨论逆全球化对国际安全的可能影响。这个重要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如果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出现逆转,这种逆转对西方所建立起来的全球安全秩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如果中国成为新一波全球化的领头羊,又会对全球安全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提出这些问题并非毫无道理。无可否认,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尽管其它大部分国家也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们毕竟是配角或参与者。同样,今天的国际安全体系是近代以来西方力量主导下的全球化产物。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安全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全球安全体系的形成和维持与西方力量在全球的扩张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西方建立全球安全体系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其全球经济利益。

  很多迹象显示,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在衰退。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长开始低于全球经济增长。在意识形态层面,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一波全球化,导致了各国收入差异和社会分化的急剧扩大,西方社会开始怀疑自由贸易,这也已经影响到西方的政治人物对全球化的态度。自由贸易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西方视为其软力量的核心之一,政治人物言必称“自由贸易”,但今天为了迎合大众,“自由贸易”已经变成负面的概念,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西方各国的内部政治。英国公投脱欧、德国右派选择党的崛起、法国右派国民阵线的扩张、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无一不标榜反自由贸易和反移民。

 

全球化的推动力改变,会对国际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逆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地地缘政治日渐重要。美国在中东力量的衰退,使得中东出现权力真空,不仅导致了中东秩序乱局,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潮,也导致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亚洲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好、最稳定的领域,但随着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地缘政治竞争也越演越烈。

  即使在西方的势力范围内,也开始出现地缘政治问题,东欧表现得很明显。苏联解体之后,东欧落入西方的怀抱,北约东扩本来已经挤压了俄国的地缘政治空间,导致了俄国伺机反扑。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刻矛盾,更是强化着那里的地缘政治气氛。长期以来,西方关切的只是那里的民主政治发展和地缘政治问题,而非那里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但无论是对当地的政府还是老百姓来说,民主固然重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这攸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发展社会经济,这些国家就必须寻求除了西方之外的发展动力,但西方对其他国家力量在那里的发展,保持高度的地缘政治警惕。

  这些都已经对全球化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即逆全球化。这种逆全球化会不会对国际安全体系产生负面的影响呢?使人欣慰的是,今天地缘政治的变动主因是西方,而在西方及其势力范围之外,地缘政治至少到现在为止还不是主线。再者,新崛起的中国本身并没有类似西方那样的地缘政治概念,同时也具有了足够的能力,来遏止西方的地缘政治竞争。

  西方作为领头羊的全球化出现了逆转,并不是说全球化的终结或死亡。以中国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充满着全球化的动力,尤其是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头羊。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长下行,但较之其他国家,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中国也是今天全球最大的贸易大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必然会继续扩大内部中产阶层的规模,这使得中国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家。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所具有的推动全球化的动机和动力。

  也就是说,尽管西方领导的全球化出现逆转,但全球化会继续进行,不过,全球化的推动力不一样了。所以,问题在于,不同的推动力会对国际安全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就国际经济来说,现存体制的延续和发展应当没有大问题。这取决于中国等新兴大国,对现存国际经济体系的态度和方法。在这方面,中国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接轨、改革和补充三个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不是全球化的引导者,但积极参与。中国通过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改变自己,融入现存世界经济体,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内在的一部分。

  其次,作为这个体系内部的重要一员,中国所扮演的是改革者的角色。中国通过改革现存体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也通过改革来改善现存体系。再次,中国也有能力来建设新的体制,补充现存体系。这表现在“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等方面。同样,中国也重复表示,建设亚投行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建设补充制度来弥补现存制度的不足。无论怎样的新机制,只要是开放的,就可以和现存体制对接。

 

与现有安全体制对接

 

  在安全方面又如何呢?中国可以做到与老体制的对接吗?这方面显然要比经济方面来得困难。例如,在中国自己所处的亚太地区,中国就容易和冷战期间建立起来的美日同盟等旧体制发生冲突。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等这些旧体制的存在,一方面无法包容新崛起的力量,同时更阻碍着新安全体制的产生。

  不过,这里也有很多因素使得人们不至于过于悲观。第一,中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地缘政治概念。西方的地缘政治扩张的基础,是其具有宗教使命感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世俗的,没有扩张性的使命感。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即只是为了国防,而非对外推行帝国主义。

  第二,中国文化是包容的,而非排他的。中国从来没有类似“门罗主义”的思想,要把美国挤出亚洲,中国所要求的只是美国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而不是破坏性的角色。就是说,一旦美国的角色转变,其可以安然存在亚洲。

  第三,尽管美国一直在强化其排他性的同盟,但中国一直坚持“不结盟”政策,不会拉帮结伙来对付美国及其同盟。即使中国感觉到来自以美国为中心同盟的明显威胁,也没有显示出结盟的迹象。中国所强调的是和其它国家建设“战略性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和“同盟”具有不同的性质,“同盟”针对的是“敌人”,也需要“敌人”,而“伙伴关系”针对的是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恐怖主义、气候、经济发展等等。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具有了遏制美国地缘政治攻势的能力。这明显表现在这些年中国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和美国及其盟友的互动上。尽管有时候互动表现得剑拔弩张,但中国已经能够有效遏止住美国及其盟友的攻势。

  如果中国能够继续在安全方面遏止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攻势,下一个问题便是:中国主导的安全秩序会是怎样的呢?

  尽管中国主导的秩序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但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一贯坚持的国际原则和国际行为来判断,至少会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干预内政。尽管中国和他国发展有着贸易等经济关系,但对其他国家的内政不感兴趣,这和西方不同。尽管西方干预他国内政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还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西方的使命感文化,决定了西方干预他国内政的内在冲动。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如果其它国家触犯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也会采取行动,但仍然是以“不干预”为原则,这充分体现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的发展上。

  第二,开放、多元和包容性的秩序。“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的建设等都是这样的秩序。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中国所倡议的秩序性质不会是排他性的。

  第三,没有制裁的世界。在国际关系上,西方只有两分法,即“朋友”和“敌人”,这种文化造就了西方的“同盟”,也造就了西方的“敌人”。一旦被西方视为“敌人”,西方就会动用各种手段制裁。但中国没有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即使那些对中国不友好或者被视为不友好的国家,中国也不会像西方那样动用制裁大棒。

  第四,中国偏向经贸关系的外交,更能够造就和他国的互赢局面。历史上,中国从来就是商贸帝国,而非军事帝国,中国对外感兴趣的是经贸。这个文化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全球化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人深信,通过深化经贸可以创造国与国之间的互赢局面,无论是区域秩序还是国际秩序,也会变得更加有序、稳定。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