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洞见 >> 浏览文章


互联网时代,中小银行转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来源: 浏览次数:1444次 更新时间:2016-11-14
000

中小银行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融合聚力,加强研究与协作

  11月13日,以“中小银行转型与创新”为主题的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中小银行高管、政府与监管层代表、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会议。

  当今,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应对和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与“新”时,唯有加大创新力度,“以破为立”,才是在新常态下创造新格局,打开新局面的根本路径。与会专家认为,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4000家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在深化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鲶鱼效应”激发了我国金融体系活力。同时,中小银行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融合聚力,加强研究与协作。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李礼辉,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包商银行董事长助理郭凯军,广东顺德农商行董事长姚真勇等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围绕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面临的风险及未来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中小银行如何规避风险,专家们都说了什么?

 

中小银行发展形势比大银行更加严峻

 

李礼辉(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

  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是既定国策。然而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小微金融服务欠缺的局面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这就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小微金融业务分散,银行的经营成本高;小微企业资本实力弱,很难抵抗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因而信贷违约概率高,银行的风险成本高。即使是管理良好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净资本回报率也只有6.63%,不到大中型银行均值的40%。这应该是大中型银行不愿意多做小微金融业务、小银行也逃离小微金融市场的经济动因。

 

姚真勇(广东顺德农商行董事长):

  中小银行转型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比大银行更加严峻,压力更大:一是信用风险管控压力。产能过剩行业在持续的大力度结构调整下,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跌、行业亏损、现金流恶化乃至枯竭,考验着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控能力;二是银行业经营效益增长放缓的压力。受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存贷款净利差迅猛收窄以及不良贷款反弹的影响,考验着中小银行转型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重构的能力;

  三是市场竞争的压力。与国有银行和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业务功能仍比较传统和单一,业务竞争力不强,许多如证券第三方托管、衍生类业务、基金等创新业务资格还不具备,这些因素的缺乏或缺位考验着中小银行的生存能力;四是操作风险的压力。

  近年来,社会非法集资、各类“飞单”业务等案件呈高发态势,这些外部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机构传导,使金融相关案件也不断爆发,如何防范该类案件、堵塞风险漏洞、加强员工管理,考验着中小银行的内控案防能力。

 

创造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姚真勇(广东顺德农商行董事长):

  要树立资本约束发展的理念。变粗放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变“比例管理”为“资本管理”。在过去银行业的“黄金十年”,银行处于强势的“卖方市场”,如今在新常态下,银行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急速转向“买方市场”,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和对优质资产的激烈争夺让银行感受到“资产荒”下的残酷。

  作为中小银行,没有多少资本和本钱可以去“血拼”,应在业务发展上,体现“轻资本”的追求,自觉重点发展资本消耗低、风险敞口小的业务:公司银行业务要重点发展中短期信贷、大项目投行化和资产证券化业务;零售银行重点发展与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业务。在财务资源配置上,要引入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建立经济增加值考核机制,以经济资本的计量与分配为主导,透过全面预算来引导、调控资产负债、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

 

李礼辉(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

  一是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多做小微金融业务,采取业务分布结构监管手段和差异化税赋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逐步增加小微金融业务比重。二是适度放宽小微金融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小微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民营小微金融机构应享受同等税赋优惠,做到正常经营能有适当盈利,不至于亏损。

  三是改进小微金融业务监管,市县一级的金融监管部门应以小微金融业务监管为重点,加强对小微金融机构的业务辅导,同时应该允许“灰色金融”市场的资金从“地下”转到“地上”。四是在中小企业板和三板市场上,允许业绩好、信誉好、有一定规模的小微金融机构上市。

 

吴富林(光大集团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我认为中小银行具有能够激发大智慧的基础条件。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广大的中小银行身处最前沿,深处世界的最深处,他们冷暖自知,对经济周期的变动和变化最敏感,他们可能比我们的分析研究机构,甚至要比我们的监管机构提前半年或者一年知道实体经济最近的变化,所以这个平台具有产生前沿性思考和系统性思考的土壤。

  因为中小银行定位不具备大而不能倒的资格,所以最赋予生存的危机感,有危机感的群体才有前瞻性的,才有大的考虑和预判。

 

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融业务越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银行业和金融机构面临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享有广泛知名度和认可度的金融机构,银行业参与养老金融具有诸多的优势并在实践中已经有了成功的探索。国内某些银行已经开始推动老龄金融的专业化经营,针对老年客户推出了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法律保障等服务。

  对外而言,这是商业银行服务民生、寓利于义的经营举措,是发挥专业特长、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对内而言,这是在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下,银行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王永利(论坛轮值监事长):

  我觉得中国的金融可能很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化到底怎么推进。中央已经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可能到今天为止,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我们在研究很多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求政府怎么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大家会看到如果还是停留在一个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市场不充分开放,可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市场正在开放,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在进入到金融领域,产融结合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

  第二是宏观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是新的技术在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跟上来,这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重大课题。

 

互联网金融重在信息的经营

 

 郭凯军(包商银行董事长助理):

  未来的经营一定不是单打独斗,也一定不是某一个单独产品可以闯天下的。虽然有些产品唯一论者认为,如果我的产品出来以后,我一定会包吃天下,靠这个就可以通吃。我倒是觉得整体经营,系统管理是一个从系统论上应该重新确立的东西。如果从战略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我们知道战略管理是关注四个方面或者说六个方面,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要素。再加上现在关注的环境和法律的,因为这六大要素决定了我们这些机构的环境。

 

姚真勇(广东顺德农商行董事长):

  我认为中小银行创新应该包括战略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战略创新,需要转变经营思路,以“大资产”理念,全力推进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实现银行资产和客户资产的对应管理,以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为基础,以不断提升客户的资产回报水平和负债成本不断降低为追求,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全力提升客户体验。在业务上,要以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去开拓市场蓝海,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要创新业务流程,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完善产品和服务体验;管理创新,要敢于打破传统银行以产品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与当前需求端“跨界”、“整合”、“个性”等特点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

 

 郭凯军(包商银行董事长助理):

  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主体一定随之也会发生变化,包括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当下的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受互联网技术革命极大的影响,所以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BAT或者是新兴科技企业这几年突飞猛进出现了奇迹般的爆炸,或者有九死一生的,十个企业九个死了,一个生了,生了就在全球绽放光芒,这就是从大的背景来看发生的变化。所以我们的经营者,不管是银行经营者或者是企业经营者,看到了这种变革促生条件的变化就一定要变。所以创新也是唯一的不变,银行面临的问题一定是创新,创新不仅是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主要的是企业文化的创新。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