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一系列美国纪录
历史上第一次登记选民超过两亿的大选;
历史上第一次女性成为大党总统候选人;
70多年来第一次有毫无公职和选举经验的人士成为大党候选人;
低俗程度创新高的互揭黑底、相互污名化的选战;
第一次有外国政府被控借助黑客手段试图操控美国大选;
第一次美国大党候选人竞选操作内幕被黑客有针对性的公开;
第一次有大党候选人威胁胜选后要把竞争对手关进监狱;
第一次有总统候选人表示胜选“全盘接受结果”,败选“到时看情况”;
共和党空前分裂、众院议长、众多共和党州长及联邦议员拒绝为本党总统候选人助选;
两名大党候选人罕见地同时被多数选民认为是有严重缺陷的候选人,不受欢迎程度都创了历史纪录……
大选到最后阶段,主题彻底变成谁够格当总统,而不是谁做总统能让国家更好。这样的选战焦点也是过去罕见的。
美国纸媒“一边倒”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历来罕见表态的《外交事务》和《大西洋月刊》、一向持中立立场的《今日美国报》,甚至还有一些支持共和党的保守派报纸,这次都表态支持希拉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对特朗普的攻击不遗余力。
坚决站在特朗普一边的,似乎只剩下福克斯电视台和一些右翼新闻网站。但与传统媒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网络、社交媒体、华人微信公号和朋友圈,特朗普粉丝给人们的印象更为高调,音量和活跃度非希拉里支持者所能企及。
大选获得的关注度同样创造了新纪录。尼尔森公司收视数据显示,预选阶段共和党和民主党内第一次辩论都创了历史新高,总统候选人第一次电视辩论更以8400万观众刷新纪录,而在第二次电视辩论时,YouTube、脸书和推特三大社交媒体也都诞生了各自的新纪录——1.24亿网民在YouTube上观看了辩论内容,逾1700万网民发送或转发推特,约1980万美国“脸书”用户发布了逾9240万条/次相关点赞、帖子、评论和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受众总量远远高于电视受众,但YouTube的数据显示,网民观看其流媒体直播时间平均为25分钟,这意味着大部分网民并无耐心看完90多分钟辩论全程,信息接收碎片化与网络传播偏颇特点叠加,传统媒体的“事实核查”遭遇冷落。
两党候选人被严重污名化
今年大选的特殊之处,还能罗列更长一张清单。尽管如此,首先也最引人注目的,毫无疑问是其创纪录的低俗程度,以人格攻击为主的消极选战主导了大选进程。
这次大选,除民主党预选,作为潜规则的“政治礼貌”几乎无法维持。总统候选人“二辩”前,由于猥亵和侮辱女性的谈话录音被曝光,特朗普在48小时内聚齐3名和比尔·克林顿有绯闻的女性开记者会,并把她们带到二辩现场前排就座。辩论中,他公然把“比烂”作为自己止损和护住基本盘的主要策略,宣称自己说话流氓,而希拉里的老公做事流氓。辩后民调表明,多数选民认为特朗普没有道歉诚意。
“二辩”结束后,双方继续相互污名化,迄今已有10名女性向媒体陈述曾遭特朗普咸猪手,特朗普一概否认,时而称为“媒体操纵大选的阴谋”,时而指责希拉里竞选团队是幕后黑手。这些场面,令人油然想起美国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里,七八个流浪儿童围着独立候选人叫爸爸的情景。
这些现象,表现出美国政治伦理发生显著变化。两名候选人都把“为了反对而支持”,作为争取选民的共同王牌,把竞选策略的重点不放在政策主张上,而是争相证明对手不够格当总统、没有总统范儿。希拉里从脾气性情着手,重点攻击特朗普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极端自大自私和缺乏常识;特朗普则强调体能精力,并着力打造希拉里“最腐败的不诚信政客”形象,使用阴谋论攻击对手,如声称希拉里辩论前“嗑药”,众院议长保罗·瑞安不再为他助选是因为打算自己4年后竞选总统,指控他性侵的10名女性都是希拉里团队找来的,但却都提不出事实根据。
不断刷新低俗程度的消极选战,加上双方团队、粉丝和“维基解密”助攻,使得大选进程中,政治谎言和阴谋论大行其道。特别是网络上,各种不实或夸张消息、五花八门的阴谋论流传甚广并得到大量信众,蔚为大观地扭曲和分裂着民意。如众院议长保罗·瑞安所说,选战“非常黑暗”。2012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感慨,特朗普的“录音门”丑闻,“在世界面前败坏了美国的脸面”。
《华尔街日报》和NBC最新联合民调显示,目前,半数选民对希拉里持负面看法;63%的选民对特朗普持负面看法,对希拉里和特朗普持正面看法的选民分别只占40%和29%。民调专家彼得·哈特说,无论“希拉里任期”还是“特朗普任期”,都没有唤起更多选民的热情,这是消极选战的结果,“丝毫不足为奇”。另一位民调专家horwitt则预期:“不管谁当选,都会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民调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这也意味着,无论谁入主白宫,新一任美国总统都面临着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的重塑问题。
多层面的社会分裂和对立
本次大选的第二大特点,在于多层面、多向度地暴露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意味深长的是,对这场大选,人们给予的二元对立的标签化定义本身就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民主党VS共和党,建制派VS反建制派,主流VS非主流,精英VS大众,女权主义者VS男性沙文主义者,最有经验的政客VS最没有经验的门外汉,进步主义VS民粹主义,自由主义VS保守主义、白人美国VS多元美国,美国强盛论VS美国衰落论,开放VS封闭,全球化VS反全球化,自由贸易VS反自由贸易,沿海都市带VS内地城市……每一种标签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本次大选的分裂和对立特征,也因简单突出某个侧面而导致扭曲甚至误读复杂的真相。
对立首先表现在政党走向进一步“极化”。预选过程中,主张进行“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的桑德斯激发了大量千禧选民参政热情,迫使希拉里几乎全盘接受了他的主张,包括反对签署TPP、州立大学免除学费等,民主党集体左转,成为历史上“最自由的民主党”;而主打民粹牌、排外牌、恐惧牌的特朗普背离了共和党传统主流政策,却获得共和党历史上最多的预选票数,共和党基层向右转,被茶党所主导,党内建制派陷入与共和党基层选民疏离的尴尬。
其次,表现在民众对华盛顿和华尔街的高度不信任。选战中,这种情绪被充分利用和调动,不少竞选口号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二元对立色彩。桑德斯着意渲染“1%VVS99%”,“华尔街VS普通民众”;特朗普动辄自称“华盛顿政治圈外人”,以非政客、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自居,动辄指责对手非法操纵选举。因录音门事件导致选情急跌,党内支持“跳水”后,特朗普转而极力塑造自己“反建制”形象,将“作弊”指控扩展到媒体和民调机构,声称它们和民主党联手操纵体制抹黑打压他,而他如果输掉大选,一定是因为制度被作弊(被非法操纵)。
几十年来,希拉里和特朗普在美国一直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各自长袖善舞,负面新闻缠身,美国人对他们早就形成固定看法,很难改变。而愈演愈烈的相互污名化选战,使得他们的负面形象继续被固化,选民“为了反对而支持”的情绪越来越重,彼此间的对立情绪加剧。《今日美国报》10月15日民调显示,10%的选民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所反对的候选人当选总统。10月15日深夜,北卡州橙县共和党竞选总部遭人投掷燃烧瓶起火,相邻建筑被涂鸦,上写:“纳粹共和党离开本镇”。
至于特朗普对“政治正确性”的颠覆以及他因此得到的大量喝彩,还反映出美国社会内部深厚的种族对立情绪和性别歧视心理。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执政最后两年,种族冲突不断发生,白人警察和黑人社区对立情绪严重,以致成为大选重要议题。特朗普对希拉里的攻击,特别是“体能精力”问题,被指基于性别歧视。而特朗普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言论,也成为民主党攻击的重点目标。华人川粉对希拉里和民主党的攻击中,还表现出部分华人对非裔的歧视,亚裔与非裔的矛盾在选战中也有一定表现。
今年大选,还有一个层面的分裂和对立令人深思,那就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声音“对立”。如果说传统纸媒几乎一边倒支持和偏袒希拉里,特朗普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宠儿,其支持者在网络上片面传播和放大其声音的热情与能量令人吃惊,其传播情况反衬出传统纸媒影响力的下降。大选中,被美国factwatch网站列进假新闻网站名单的众多右翼新闻网站经常发布关于希拉里的失实新闻,在网上得到广泛传播,部分被转译回国内。
总统候选人“一辩”后一周里,美国传统媒体陆续发布的专业民调结果,和辩论结束时网络在线投票结果截然相反,也体现了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自媒体舆论的“对立”。不过,允许全球网民无限次点击的在线投票,和基于复杂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的专业民调,性质完全不同,这一点不可不察。
的确,民调只能参考。再专业的民调都不可能百分百准确反映民意,美国专业民调有误差率,曾误导媒体犯下杜威击败杜鲁门的大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专业民调比在线投票结果水份小、也更难做手脚。全美重要民调机构有几十家,不少是老字号。美国众多主流媒体的确给人们在选战中偏袒希拉里的观感,但希拉里团队如何有能力操纵它们和这些民调机构通同作弊?特朗普虽再三这样指责,却始终不见提出证据。他的这些言论,被认为是阴谋论说法。
美国转折时刻未至
尽管存在如此复杂的分裂、对立和候选人的高度错位,这场大选仍然决非所谓“骗子与疯子”“精英与大众”“建制派与反建制派”的对抗等狭窄说法所能定义。实际上,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国大选,虽然容易抽丝剥笋,但也容易机械化,造成一些误区。
在采访中,从专家到普通民众,不少受访者都带着复杂的神情说,2016年美国大选之所以史无前例,在于“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特朗普这样的候选人”。
的确,今年美国大选的所有特点,比如低俗程度创造历史纪录,政策议题遭到严重忽略,阴谋论、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挑衅乃至颠覆“政治正确性”成为令部分人群“大快人心”的时尚乃至共和党内部的高度分裂等等,都与特朗普这样一个人密切相关。
但特朗普现象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有他的社会土壤,有他的铁杆粉丝,他关于驱逐非法移民、在美墨边境造墙、退出多边贸易体系、把“激进伊斯兰主义”等同于恐怖主义、加强“法律与秩序”应对内地城市犯罪活动等主张,使美国“重新安全”“重新伟大”等口号,为他赢得大量支持。他获得了共和党预选历史上最多的选票,唤醒了一大批一度在选举日失踪的选民,展现了共和党自茶党兴起以来基层分裂、基层与精英隔膜的困境,也展现了一个某种程度上因人口结构变迁发生“白人身份危机”的美国。
“录音门”事件后,由于选情急跌和失去大批共和党内高层的支持,特朗普宣称“被解除镣铐”,再度祭出“反建制”大旗,借助阴谋论指控塑造自己单枪匹马对抗“华盛顿作弊制度”的斗士形象。
但就事实而论,特朗普不能代表美国民众,他的支持者不乏精英、大金主和建制派,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主体、工人阶级或劳动人民的主体,也决非白人蓝领,而是非裔、西裔、印第安人等少数族裔。
至于美国主流纸媒几乎“一边倒”反对他,更不能简单地视为精英与民众的对立。从美国多家媒体的“事实核查”来看,特朗普说谎数量远远超过希拉里,完全不成比例,只不过“信者恒信”,支持他的美国民众基于自己的理念、利益和不满情绪,给予他远超底线的宽容度。一个大党候选人在竞选宣传中能够如此不顾忌讲话内容的真实性,经常自我推翻,自我否认,不能不说这也是本次大选一道独特的风景。
2016年美国大选是美国历史上第58次四年一度的大选,这意味着,美国大选机制从基本定型到现在,已经230多年,其连续性超过法德,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回顾美国选举历史不难发现,每次大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大曝光,都涉及国家强盛抑或衰落及发展方向之争。
如果追溯以往美国大选的经典场景,这场大选的很多喧哗与骚动恐怕远远称不上一个“最”字,大选胜负虽然将深刻地影响美国走向及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但是不必过于受舆论泡沫影响而予以高估。这场大选中,美国强盛还是衰落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竞选宣传,共和党虽然面临党内整合,但美国两党政治体制预期不会发生根本动摇。多种迹象表明,美国的转折时刻还没有到来。(作者:徐剑梅,瞭望智库驻华盛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