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十字路口,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自由贸易大趋势正在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未来几年,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就会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赢得主动,就会形成“一带一路”的新动力、新格局。
从“一次开放”到“二次开放”
|
“一次开放” |
“二次开放” |
起点 |
低收入水平 工业化初期(国内) 制造业全球化(国际) |
中等偏上收入水平 工业化中后期(国内) 服务业全球化(国际) |
开放重点 |
货物贸易 制造业市场开放 |
服务贸易 服务业市场开放 |
开放途径 |
融入既有的国际市场 |
通过“一带一路”主动开辟新市场 |
资本流向 |
“引进来”为主,净流入 |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净流出 |
开放路径 |
加入WTO |
全面实施自由贸易战略 |
开放体制 |
构建外向型经济体制:围绕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出口型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自由贸易为导向构建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
国际角色 |
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参与者、跟随者 |
国际规则的推动者、促进者、引领者 |
一、服务贸易发展能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
总的判断是: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点。随着全球经济服务化进程加速,服务贸易发展在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1.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2005-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长6.2%,快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1.5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球GDP增速1.7个百分点[1]。全球货物贸易有30%是服务贸易带动的[2]。
2.服务贸易规模和占比较快提高。2005-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由5.2万亿美元增加到9.6万亿美元,接近一翻番。2015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3%,比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若按照增加值统计,目前,服务贸易实际要占到全球贸易的50%左右[3]。
3.服务贸易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全球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即使按附加值统计,占比50%)与全球服务经济占GDP的比重(7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服务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释放服务贸易的增长潜力。2005-2015年,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总额由1.3亿美元增加至3.2万亿美元,规模增加近2.5倍,增速约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4]。
二、服务贸易是否已成为推进自由贸易进程的重点?
总的判断是: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心正加快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可以说,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和决定全球和区域自由贸易的进程和格局。
1.服务贸易成为多边、双边贸易投资协定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贸区等多边自贸区谈判,还是中美、中欧等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服务贸易。从目前情况看,全球已有48个国家加入了国际服务贸易谈判(TISA)谈判,覆盖全球70%的服务贸易。
2.自由贸易进程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双向市场开放。当前,自由贸易的主要障碍已不是货物贸易领域内的关税,而是服务贸易与投资领域内的监管、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的开放度。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是商业存在,也就是说,服务贸易和服务业投资直接融合。目前全球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占比高达64%,远高于农业和制造业[5]。从实际情况看,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开放度将直接影响全球投资及相关联的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
3.服务贸易对形成全球贸易投资新规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服务贸易在双边、区域贸易投资谈判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例如,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的核心问题是服务业市场准入,最大难点也是在交通、通讯、医疗、物流和商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对等的市场准入问题[6]。
三、我国能否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总的判断是:我国服务贸易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与我国服务型消费需求增长相交汇。尽管全球货物贸易低迷,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点。如果能够把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推动全球服务贸易便利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通过开放推进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释放出巨大的转型发展潜力。这一潜力的释放,不仅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作用,而且将推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
1.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服务贸易需求。“十三五”将是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5年。无论是消费结构升级还是产业结构升级,都蕴藏着对服务贸易的巨大需求。估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至50%左右,服务业占比将由2016年的51.6%提高到60%左右。
2.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市场。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突破8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10%左右。估计到2030年,我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国,占全球服务进口总额的13.4%,约为目前的3倍,领先于美国(7.7%)和德国(5.8%)[7]。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将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首先,未来5~10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将直接带动国内服务业市场开放,由此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动力;其次,我国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是促进全球和区域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条件,并将对全球经济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四、如何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
总的判断是:在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下,我国实行自由贸易战略,重点在服务贸易,难点在国内,国内的难点在服务业市场开放;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难点在理念、在政策体制。加快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市场开放的融合,是我国推进开放转型的关键。
1.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低。估计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80%以上已高度市场化,但服务业约50%左右仍被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二是对外开放程度低;三是服务水平低;四是服务价格高。
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结构性改革,形成转型增长的新动力:第一,拓宽社会资本投资空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服务型消费的有效供给。第二,有效对接国际国内市场,拉动外来投资,做强服务业这个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第三,促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推动双边、多边投资贸易谈判进程。以中国-欧盟自贸区为例,如果双方能在服务贸易上达成共识,就有可能把目前正在进行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与服务贸易谈判相结合,实质性推进中欧自贸区进程。
2.推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开放融合的进程。“一带一路”要以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以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当前,金融业“走出去”滞后于实体经济“走出去”的进程,也不适应“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对金融的实际需求。为此,适应“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需求,在发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作用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形成更多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机制。
3.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国内自贸区转型。这几年,国内自贸区以负面清单为重点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目前的突出矛盾是,负面清单的122项中仍有80余项针对服务贸易。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自贸区需要在服务贸易发展和服务业市场开放上发挥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例如,大幅缩减负面清单,争取到2020年把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压缩到40项以内。
4.开展服务贸易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地区的特定优势出发,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实行旅游、健康、医疗、文化、职业教育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走出一条开放转型的新路子。如果服务贸易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能尽快在一些地区落地,其对服务贸易创新的影响和带动效应将相当可观。
5.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拓展港澳发展,加快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充分发挥三地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而且对促进和服务于“一国两制”将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几年,如果能够务实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将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将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赢得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这既是以“一带一路”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又是加快推进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的务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