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在中国各地出现了一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热潮。有意思的是,当时中央还没有印发学习资料,各地都是自己从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和新闻中,收集编印内部学习资料。
比如有个地方的市委宣传部,查阅了习近平公开发表的讲话近百篇,选取了其中34篇具有代表性的讲话,包括一部分新闻稿,供当地干部学习。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作为中共党内著名的理论工作者,他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也学习了这些讲话,并作了详细的研究笔记。
2013年11月8日,在黑龙江省的一次讲座中,李君如第一次同大家交流了这一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并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作了初步的梳理,对这些核心要义的逻辑联系作了初步的分析。
此后,李君如边学习边充实,又在鲁迅文学院等许多地方作过这一主题的演讲。2016年12月底的一个周末,在北京万寿路附近的一处茶室,他应约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见面,畅谈了他的学习和研究体会。
李君如坦承,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讲话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涵盖内政、外交、国防等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学风和文风、党史和国史等基本问题,而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改革和发展的思想。”
但李君如认为,这些系列讲话最核心的也最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是四个字:治国理政。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的一个深切的体会是,这些讲话其实都在回答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性重大课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应该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
国家治理是时代课题
中国新闻周刊:你为什么要把治国理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加以研究呢?
李君如:我学习和研究习近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时,感到在这一篇篇讲话中,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治国理政。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中央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宣布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说,国家治理问题是今天中国面临的时代使命?为什么这么说?
李君如:首先,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实践提出的时代课题。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社会财富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溯源这些变化,就在于改革把中国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复杂,就在我们把中国搞活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乱象,包括党内腐败从滋生到蔓延,引起人们对国运的担心。这就要求我们治乱,要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国家,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从而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时代提出的难题。搞活,不能搞乱;治乱,不能治死。不论搞活,还是治乱,都必须有利于并确保“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殚精竭虑、夙夜奉公,先是统一思想,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统一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上来,继而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从制定“八项规定”开始,中央政治局带头,一手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手抓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接着,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这两个被称为“姊妹篇”的纲领性文件,把国家治理包括依法治国问题提到了改革总目标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的,就是新的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不是也和今天时代的发展、变迁有关系?
李君如:是这样的。这同时也是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大潮迅猛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
在当今世界,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因此,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中国的治国理政问题,都不能脱离今天的时代变动特点,不能远离时代大潮的发展趋势。
今天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今天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这里,我们不作抽象的概括,只作具象的描述。也就是说,只要看一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就可以对今天的时代潮流发展走势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走进地铁,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低头看手机。有的看新闻,有的读短信,有的看视频,有的玩游戏,也有的在读网络小说。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走进社区,顺风、宅急送、中通、申通、圆通、韵达等快递公司的送货车,来来去去;有送信件书籍的,有送吃的穿的,有送家用电器护肤品的,什么都有送的。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与快递公司迅速发展相联系的,是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进入亿万家庭生活,网店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这种景观,10年前有吗?没有。
至于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大到像天津港的大爆炸,小到四川凉山小学生写的“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这样悲伤的作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海内外。这种情况,10年前有吗?没有。
仅以这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种种变化,概而言之,就是信息化、现代化。这样的变化,不仅深刻,而且广大,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效应,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势,研究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不能不看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与时代潮流变动相联系的巨大变化。
也就是说,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通信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现在,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信息化时代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面对着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信息化给我们的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执法管理、司法活动出了许多新难题。信息扁平化传递方式,可以突破我们建立的纵向管控系统。信息的透明性增强了监督的广泛性,如果我们的工作考虑不周,还会引起网民吐槽。至于网络犯罪、网络治理,更已成为社会治理和国际斗争中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我们的国家治理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过去那种不重视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还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吗?过去那种垂直的僵硬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能继续下去吗?过去那种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的局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思考的结果,就是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广泛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党要更自觉地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尊重和保障人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务实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力地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努力地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发展。
诸如此类的思考,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因素,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治国理政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李君如:是的。归根到底,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时代课题。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建设要合乎规律,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要合乎规律。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不能任性,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驾驭其发展的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治理好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提出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面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就要在改革中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要发展市场体系,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解决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处理好治理与制度的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才提出来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不是也是个新的挑战?
李君如:可以这样说。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前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从经济实力竞争发展到科技实力竞争、国防实力竞争,已经深入到国家制度竞争,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中国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中国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我们高效率的领导制度、有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等,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再有30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左右,我们的改革能够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决定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八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意味着这一任务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那么,什么叫“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呢?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要求,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过去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
他所说的“国家治理”,是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统治”和“管理”的新概念。现代政治学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讲的规章制度完善问题,而是以民主和法治两个轮子推进的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
这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思路,既坚持又发展了邓小平的制度改革理论,意味着我们的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所讲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西方所讲的“政府治理体系”有什么不同?
李君如:“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归结起来,就是要在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统治和管理,加上中国自己的“德治”传统,形成一个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国家制度,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推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还要注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绝非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制度改革的要求和方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要有主张,要有定力。既要有制度自信,又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也就是说,在改革总目标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不能只讲一句话。要讲全,既不能忘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总要求,又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