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正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变,中国发展也由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为有效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现代化,把服务业化纳入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十分必要,服务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服务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业化是指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的过程,是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症结在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叠加人口危机。由于未富先少、未富先老,目前,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目前中国传统增长模式已彻底难以为继,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和加快构建相对健全人口结构并重。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加快实现由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转变。
大力推进服务业化,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创新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和主战场,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和主要抓手,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途径,也是面向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服务业化是实现经济新常态的强大引擎和主要抓手,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战场。要实现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就需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三大产业来看,目前制造业产出已占了世界的20%,众多低端产业已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一般工业产品供应充足,不少行业还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发展空间有限,以及农业的需求弹性较低,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达8000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近年,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在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服务业是中国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和主要抓手,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战场。通过推进服务业化,中国发展将由外在推动转变为内生驱动,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这也将有助于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服务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也是面向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需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然而,仅靠“新五化”同步发展,还将难以实现现代化,还必须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实现服务业化。服务业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枢纽和主动力,各种生产活动只有在服务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特定的服务手段、服务工具和服务内容等才能生产出来、销售出去,从而实现价值。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平缓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比重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劳动人口由农业逐步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形成服务业就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转变。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将由经济型向知识型转化,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社会消费的主流,当前,全球经济已正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演变。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着产品价值80%以上份额。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但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0.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比重为42.4%,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要有效实现产业升级,走向中高端,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信息、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服务业要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的污染环境代价。此外,“新五化”也与服务业化密切相关。如服务业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强化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没有服务业化的提升,绿色化就难以落实到位。
服务业化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充分就业既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始终存在。近年来,就业市场呈现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格局,症结在于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教育实行精英教育,而经济发展却长期停留在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整个社会对熟练技工需求量大,对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小。以及经济结构失衡,服务业发展滞后,提供就业岗位能力弱。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与其它产业部门相比,服务业具有就业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能够吸纳各种不同素质的劳动者。
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经集中出现。此外,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等也使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转方式、调结构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服务业是创新的主体,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以化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带动着整个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化是化解产能过剩和抑制房地产泡沫的需要。产能严重过剩和房地产泡沫是当前中国经济棘手的两大难题。尤其房地产泡沫已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基本矛盾的重要根源,成为危害转型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颗毒瘤,已危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民间投资断崖式锐减,与房地产泡沫对实体经济挤出效应密切相关,房地产泡沫严重抑制消费和内需、造成实体经济空洞化、弱化创新动力、孕育金融危机风险、拉大贫富差距等。创新是强国之魂,实体是国民经济的定海神针,不能有效抑制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则创新驱动将难以落实,实体经济将更加凋零。房地产产业链长,抑制房地产泡沫,不管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都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产生较大规模失业人员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服务业加快发展可以充分吸纳因化解产能过剩和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而下岗的人员,并保持经济增长平稳。
服务业化是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的要求。人口已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短板,人口结构失调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和生育量,构建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势在必行,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若继续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无疑将大大加剧资源环境矛盾,会加大人口政策改革难度。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服务化,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承载尽可能多人口的能力,才能为鼓励生育打下坚实基础。
把服务业化摆在与“新五化”同等位置上十分必要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对现代化认识上,我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提高,从“旧四化”到“新四化”,又从“新四化”到“新四化”+绿色化即“新五化”。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正向服务经济转变,中国经济也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把服务业化纳入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恰逢其时,这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化理论,有效推动转型发展,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建议中央把“新五化”升级为“新六化”即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所应达到的水平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服务业化程度低,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和国际贸易逆差大等问题仍很突出,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成了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
当前服务业发展缓慢,最大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根源在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算作是物质生产部门,服务业的许多领域不创造价值被当作非生产活动,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现在。至今服务业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还没有真正被当作一个重要产业来看待,认识上依然存在重产品轻服务,把服务业的不少领域当作公益性、福利性或纯意识形态的思想比较严重。直接导致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福利性服务事业支出常常不得不让位于生产性支出,不少服务业领域发展经费捉襟见肘,造成服务业发展缓慢。同时也导致不少地方和部门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现象依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多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出现了服务业税负和用电、用水、用气等高于制造业现象,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要推动转型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勇于理论创新。要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改变服务领域不创造价值的传统观念。要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服务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工作中的性质和地位。在理论指导思想上要切实把服务业摆在同工业、农业同等重要位置上。服务业由产业支撑转变成主导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服务业无论是在增加值还是在就业上都已超过制造业,超过工业,在增加值上超过工业16.7个百分点,在就业上超过农业14.1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13.1个百分点,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已经从产业支撑逐步转变成主导产业,已从国民经济配角转变成主角。同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有具体发展目标要求即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而作为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却没提更高发展目标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迁,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转变,人类文明也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向知识经济文明演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显然,把服务业遗漏掉,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而言是有欠缺的,是不完整的,这也是重产品轻服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一种反映。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于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仅停留在适应“新四化”要求以及推动发展提速和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这当然是不够的,应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力推进服务业化,实现服务业化,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转变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把推进服务业化摆在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等重要位置上,促进服务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