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社科院的经济学部、科研局、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京发布《经济蓝皮书: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并预计,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预计2017年全年GDP增长6.5%左右。
●物价将保持基本稳定
蓝皮书指出,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年初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增长6.7%左右,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考虑供给侧的主要因素持续下滑;需求侧的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持续;国内投资基数庞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减弱,而且民间资本投资大幅下滑,外商投资持续低迷;消费增速总体保持平稳小幅下滑趋势,过快增长的购房贷款将对整体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预计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分别为6.5%、6.5%、6.4%、6.4%,全年GDP增长6.5%,比上年略微减少0.2个百分点。
同时,蓝皮书预计,201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7.1万亿元,名义增长8.9%,实际增长8.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6.2万亿元,名义增长9.5%,实际增长8.8%,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全年CPI为2.2%,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全年PPI为1.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负转正,通胀压力逐渐显现。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未来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室主任娄峰认为,财政收入低速增长,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度显著增加。当前应继续以降低宏观税负为重心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蓝皮书建议,应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以“稳增长”为目标,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并重;切实有效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着实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尽快实施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综合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及创新,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度宽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社会融资存量稳定增长;稳定政策利率调整和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发挥窗口指导和广义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整引导功能,引导信贷结构改善和金融配置,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测和管理金融转型过程中隐含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
●“稳中有升”或成A股主基调
对于股市,蓝皮书预测,在经历了2016年的震荡消化后,A股在缺乏系统性冲击的情况下出现暴涨暴跌的可能性已经很小,“稳中有升”可能是2017年的主基调。
蓝皮书认为,经历了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罕见的巨幅波动,2016年开年顺势下跌后市场便逐渐盘整回升,在持续整个过程中不断遭受各种事件频发冲击市场神经,可以预计,2017年市场将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承受力,资金在资产间轮动的特征继续演绎,随着股价调整和盈利增长消化估值,股市精选个股的空间逐步打开,2017年结构性机会将优于2016年。
蓝皮书认为,根据测算,目前上证A股的整体市盈率只有15.4倍,深证A股的整体市盈率则为49.15倍。而A股在剔除银行板块后,整体市盈率上升至36.94倍,剔除所有金融板块后,A股整体市盈率达到42.47倍。历史数据显示,上证A股市盈率明显低于历史均值水平;深圳A股市盈率高于历史均值水平。创业板目前市盈率达到73.41倍,从这一组数据看,可能A股还存在下蹲式探底的可能。
但蓝皮书也指出,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深化改革的推进等,仍然应该看到一些积极因素,加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分化使结构性机会比2016年更优。增量资金有望驰援A股。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入市预计带来1000亿元左右的资金。其中,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资产接近2万亿元,到2020年预计将新增2万亿元左右地方社保委托,若其中有10%投向股市,增量资金在2000亿元左右,年化入市资金在600亿元左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也有望带来400亿元左右的增量资金。再者筹备已久的深港通也开通了,深港通对两地股市的影响,可能远高于沪港通,尤其沪港深融合成中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对品种创新、估值趋同将带来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增量资金有望涌入。此外,2016年9月底地产调控的加码有望带来居民资产配置上的变化。
从企业微观盈利的情况来看,2017年经济企稳的确定性更高。另外,蓝筹股从估值角度看基本接近合理水平。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也在2017年上半年或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若后续政策应对得当,预计经历一定估值压缩后,后市的弹性也会更足。
另外,蓝皮书认为,“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平衡下催生出结构性机会。财政政策加码带来一些结构性机会,如政府一直大力主导的PPP主题板块,与之相关的环保和基建也会获益。
蓝皮书指出,“稳中有升”可能是2017年的主基调,行情的结构性分化将异常明显。从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看,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挖掘成长机会的重要领域,如大健康、环保等。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活力释放下带来的一些潜在机会也值得关注,如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5G通信服务相关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