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改革 >> 浏览文章


2017:经济稳中求进 结构改革深化
 来源: 浏览次数:1115次 更新时间:2016-12-12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全年GDP增速有望保持在6.7%左右,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实现“十三五”规划良好开局。

  明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稳中求进仍是经济工作总基调。在此前提下,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继续深化,国企、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也将加快推进。

  经济缓中趋稳 新动力加速培育

  从已公布的经济数据看,当前经济呈缓中趋稳态势。工业生产、企业利润增速、就业等数据平稳增长,PPI由负转正,CPI温和上升,通缩压力缓解。同时,服务业增速快于工业增速,经济结构继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新动力加速培育。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6.7%左右。

  “明年经济将延续缓中趋稳态势,但经济增速会略有下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预计明年经济增速在6.5%或6.6%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称,2017年,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经济中的比重尚不足20%,难以替代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作用,经济增长将因此惯性下滑至6.5%左右。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相互交织情况下,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不断暴露,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及短期下行压力的存在,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区间放宽至6%至7%之间。

  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看来,今年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复苏态势,主要受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汽车销售三大引擎拉动。但房地产投资和汽车销售在明年可能出现下行,导致经济或重新回到周期性下行阶段。建议在经济面临短期下行压力情况下,可适度放宽6.5%的约束底线,采取6%至7%的区间目标,从而避免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造成长期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需在稳增长和促改革间寻求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在短期内适当放松增长目标,同时坚定推进改革。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空间,建议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区间放宽至6%至7%。

  “明年经济将从单纯的经济目标向细项目标转变。”刘元春表示,从目前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稳中求进的阶段性目标达成,稳增长压力虽有缓解,但降中趋稳基础仍不牢靠。明年一方面要从增速趋稳入手,控制风险,为结构性改革向基础性改革转变提供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要关注居民收入增速问题,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转移支付加大民生工程力度。

  需指出的是,当前经济缓中趋稳,但不宜过于乐观,稳增长仍要保持力度。货币政策需继续维持“稳定”基调,以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合理流动性规模,防范金融体系风险。如果房价涨势得到控制,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明年信贷规模将小幅回落。“紧信用”主要针对房价泡沫和去产能、去杠杆,银行信贷投放或以基建、新兴产业为主,回避过剩行业以免不良率再升。

  财政政策需进一步加力增效。受财政增收压力影响,财政刚性扩张空间有限,对此可提高赤字规模,将赤字率从3%提升到3.5%左右;调整支出结构,压缩非刚性支出,向薄弱环节倾斜;通过PPP等新型模式,撬动民间投资。

  攻坚“五大任务” 深化供给侧改革

  稳定经济增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离不开改革推动。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明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在于‘深化’二字,改革本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区,涉及很多重大利益调整。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各方面改革至关重要。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突出重点,与相关领域改革有机结合,增强改革系统性和协同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去产能要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去库存要以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为重点,去杠杆要分阶段有序推进,降成本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补短板重在补“软件”短板。

  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称,针对供给侧五大要素,必须调整人口政策、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解除金融抑制,以及在企业方面要降负松绑。在减税之外的各种负担如何减轻比减税更具有挑战性,包括综合的隐性负担也要真正降下来。还有教育改革和科技改革等,离不开行政、财政、国企、价格、投资、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贾康认为,“三去一降一补”大致形成切入点概念。制度供给上,各个地方要根据各地特点审时度势,掌握重点。政策供给上,分级政府要有分级财政政策,要用好自己政策空间的可塑性。投融资供给上,政策性投融资对应的有PPP机制创新。特定任务在设计方面要有独到之处等。另外,在掌握“三去一降一补”上,要明确它是逐个定制化的,针对特定部门、行业、区域和具体企业集团做具体设计。这明显不同于需求管理简单的总量反周期调控。供给侧要做结构化定制方案,且要找到能让这种定制化目标实现的好的机制,具有挑战性。

  加快基础性改革 发挥牵引作用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有利于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刘元春表示,供给侧改革依赖于基础性改革的全面推出,预计明年在收入分配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及国有企业经营改革方面会出台新的相关政策,一系列基础性改革将迎来新突破。

  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明年将加快推进。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近日透露,明年是国企改革见效年,为推进改革细项任务顺利完成,国资委正在积极研究和制定明年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最新进展是实施方案仍在制定过程中,国资委初步想法是在2017年上半年召开央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此外,明年将继续加快央企兼并重组步伐,央企数量有望从目前102家继续减少至百家以内。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改革十项试点明年将全面推开。此外,国企改革有望在垄断领域混改及员工持股、石油天然气领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国企并购重组四方面加速推进。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财税改革明年也将加快改革步伐。贾康表示,在深化税制改革中,核心问题就是怎样真正按照配套改革要求攻坚克难。现在,任何一个税制设计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要纳入配套改革,且要真的啃硬骨头。今年全面实施营改增,后面就是整个税制体系和财税配套改革,以及财税服务全面改革如何推进问题。

  “按照审批财税配套改革方案确定的时间表,现在的实际进度已明显滞后。”贾康坦言,六大税制改革中,除营业税改增值税外,还有资源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环境税和个人所得税。除资源税改革和环境税方面如何推进已有明确信息外,其余三项改革任务当下还未看到具体推进安排。在预算改革方面有进展,还需税制改革和政府体系、中央地方事权等方面改革相配合。

  对于金融改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不能像以前那样四平八稳地从机构、产品、市场、监管、货币政策、国际协调道路平铺下去,而是要按照市场需要金融发展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现在需要组织、动员并配置长期资金,要进一步建立金融市场当中的基准体系;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建立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中国版全球化金融体系。“今后几年管理好金融风险是改革任务,在推进金融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原则。”

  白明:明年吸收外资将侧重“引、留、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吸收外资呈现出企稳态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将成为吸收外资的发展方向。预计明年吸收外资将更侧重引资、留资、用资三方面。

  吸收外资将呈现三变化

  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吸收外资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如何评价今年吸收外资情况?

  白明:目前看,吸收外资告别前些年低迷,趋于企稳态势。今年前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同比增长4.2%(折1039.1亿美元,同比增长0.2%),这表明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并未减弱,外商对华投资增长动力未减。中国吸引外资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由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吸引外资的结构正在深度调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下降,流入中国的资金出现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性改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从低附加值的低端生产环节“迁离”,更多外商企业加大对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投资。制造业中的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吸收外资势头猛增;医疗、养老、物流运输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进一步扩大开放。

  中国证券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吸收外资有望迎来新机遇。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在此背景下,明年吸收外资会有哪些变化?

  白明:明年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是吸引外资的发展方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我们既有资源优势也有资源上的短板。一些国家整体技术水平虽较差,但局部技术水平优势突出,形成产业基础良性互动。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欧美国家,产业整体相对落后,引进外资时要把好关。这些国家的短板需要我们在服务上加强,要为不同国家量身定做园区。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外资正面临双重流出压力:一方面随着国际产业新一轮转移,低端的资本正流向东南亚等地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正在向欧美回流。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将可能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同时对在外投资的企业增加关税等手段进一步促使资本回流。预计明年吸收外资将更侧重引资、留资、用资三方面。

  引资上,目前中国制造业引资在下降,服务业在上升;要进一步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11个自贸试验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等经验做法,进一步探索、推广吸引外资经验。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这一试点已在重庆、东莞等12个城市开展。同时,搞好园区建设、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增强外资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自贸区资源优化功能需逐渐加强。集聚功能自贸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但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集聚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贸易额和入驻企业数量不成比例等问题。明年自贸区建设速度会放稳,更加强调代表性和推广复制,未来除自贸区硬件推广复制,还应重视软件复制。

  留资方面,更多地需要从改善投资运营环境和降低成本上着手。要看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难以避免的。

  用资方面,政府需多下工夫,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增加高端产业吸收的外资。完善投资环境并非只是过去的“三免两减”政策,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多元化地推进这项工作,包括进一步推进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推广“单一窗口”模式、通关一体化,降低制度性成本,减少在中国投资的障碍,在政府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配套的各项软硬环境。同时,在合法前提下,为外资、民资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加快“一带一路”项目落地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金额屡创新高。如何看待今年对外投资情况及明年对外投资趋势?

  白明:今年以来,对外投资合作持续稳定增长。1月至10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459.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对外投资地区分布仍呈集中态势,投资亚、欧及北美地区较多,对美投资增长迅速。在投资方式上,跨国并购大幅增长,绿地投资小幅上升;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格局继续优化,对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国际投资政策继续趋于自由化与便利化,对外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资源、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也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同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增长,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投资活跃。

  展望明年对外投资,可以看到,当前处于国际产业新一轮调整时期,一些国家产业结构出现变动,恰恰为中国提供新契机。明年要加快“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做出积极回应,有30多个沿线国家与我们签订战略协议。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推进需要中国加大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否则“一带一路”战略仅仅是中国周边的“一带一路”,难以成为带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两翼。同时,明年要加快建立自贸区网络,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放眼全球,自贸区建设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优势,跻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大战略格局上来。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绿地投资数目相对较少,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对外投资将会更侧重绿地投资。

  中国证券报: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在应对对外投资风险方面,未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白明:明年对外投资需要注意投资风险和投资阻力。未来在他国投资过程中,管理理念要与当地对接,并购当地企业,要弄清其背后债务关系、劳资纠纷,设置合理的承受程度,不能盲目并购,在并购预案中,要对其原材料资源和当地市场进行科学详尽细微的调查,对当地的法律法规要进行摸底,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秩序是否安定,要有相对准确的预测。敏于察,慎于行,才能避免投资中的风险。

  此外,中国企业要用冷静心态面对人民币汇率贬值,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如美联储加息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未来中国汇率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当下,重要的是要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适度贬值对出口企业是一种红利,减轻出口企业成本负担。当然,中国企业不能靠贬值,要靠企业质量、品牌效应和一流的服务意识。

  (白明,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同时担任商务部经贸政策专家委员会外贸专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研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研究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研究等方面。)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