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改革 >> 浏览文章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来源: 浏览次数:1383次 更新时间:2016-11-03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应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强调兼顾总需求的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要素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阐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集成性创新,与以萨伊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只是强调供给决定需求,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有效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强调通过调整结构建立供需匹配的新经济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

  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主要有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种模式可选,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依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使我国从金融危机中快速复苏,通过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的恢复。到2015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67.7万亿,占世界GDP总量的15.5%,中国人均GDP在全球19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6位,需求侧管理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发挥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本身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进入2015年连续多月各类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如GDP、CPI、PPI等持续低迷。为保持经济稳定,政府通过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国内需求,但较之以前采取以需求侧为主的管理所取得的效果明显下降,反而是为此付出的代价越来越明显。

  对处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背景下各种创新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有效供给不足导致市场产品供需结构错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有大量购买力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由于产品供给不足、质量较差等问题造成大量需求外溢,国内居民购买力严重外流。

  供给端产业效率低下。尽管依靠投资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产业组织的不协调,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减弱,从1981-1996年投资系数年均0.53,下降至2012-2014年的0.11。截止2014年底,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超过70%的企业家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各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和73.1%(依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低于79%为产能过剩)。

  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制约经济发展。至2014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336.1亿元,占GDP比重9.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764.5亿元,占GDP比重为42.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5809.7亿元,占GDP比重48.1%。我国产业发展格局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过渡的阶段。依据以往发达国家经验,这一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比重应该明显下降,但从2000年至今,我国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仅下降2.7个百分点。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