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察家 >> 改革 >> 浏览文章


聚焦“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
 来源: 浏览次数:1600次 更新时间:2016-10-31
本报讯(记者 杜军玲)在G20杭州峰会就结构性改革达成基本共识的背景下,10月29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的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本次论坛以“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围绕“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挑战”、“全球经济服务化与服务业市场开放”、“服务贸易发展与开放转型”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来自中央相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德国等国和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改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魏礼群指出,当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紧迫任务。在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就是持续深入推进三大转变:一是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二是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未来中国必须紧紧围绕和用力抓住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坚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各国宏观政策分化、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一是应紧扣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的任务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长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有效的制度供给;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坚持靠市场、靠创新、靠竞争的力量进行结构调整,在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领域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由此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力,推动全球化进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可以释放农业现代化的潜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潜力。这三大潜力的释放,对于我们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避免中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2022年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他建议落实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法人财产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要使农民工可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他认为,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跟世界各个国家平等、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20与“一带一路”特别顾问司嘉丽则指出,当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逆转的趋势。为此,需要重点关注全球的就业政策、全球视角下的竞争政策以及全球公司化政策,让全球经济增长变的更具包容性,这也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真正要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副主任何佩德认为,未来讨论全球经济增长,应将教育改善、医疗系统完善、男女平等等目标考虑在内,要将其具体落地,由此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改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大国,破解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关键是改革。第一,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经济转型能在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中国就有条件在未来10年实现年均6%左右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个增长将是有质量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增长。第二,结构性改革决定经济转型进程。加快实现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是全球应对经济增长乏力、推进经济转型的重大举措。第三,政府与市场关系决定结构性改革成效。在国际国内市场高度融合的今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全球视野。中国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大国,政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迟福林强调,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推进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就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所蕴藏着的经济增长新潜能、对利益结构冲击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而言,都不亚于38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它将不仅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而且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经济治理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会上,迟福林倡议发起结构性改革智库合作网络。由此实现:第一,对全球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问题深入研讨与合作研究;第二,对G20深化结构性改革的九大优先领域开展专题合作研究,为各自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第三,合作举办专题论坛,对全球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讨交流,形成政策建议;第四,建立智库结构性改革合作研究的信息交流机制。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