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懂中国 >> 智库要闻 >> 浏览文章


俄罗斯智库分析中国的北极战略及中俄合作前景
 来源: 浏览次数:1313次 更新时间:2017-01-01

作者: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铁木尔·马赫穆托夫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研究方案副执行主任

来源: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

原标题:《北极事务的亚洲参与者:利益、能力、前景———中国的北极政策》

报告以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印度、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的北极政策,其第二章节“中国的北极政策”分别阐述了中国的北极利益、政策背景、科研、考察船和中俄在北极的合作潜力等内容。

该章节开篇部分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自然资源开采前景看好和北极航道扩大,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及经济意义不断增强。尽管北京尚未正式公布其开发北极的战略,但依据现有文件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关注北极地区,将俄罗斯以北的“北方航道”和加拿大以北的“西北航道”视为前景良好的海运通道,对开发北极、在北极地区投资、发展贸易和与其相关的地缘政治潜力尤为感兴趣。

中国的北极理念

中国在对北极课题进行理论和战略性研究后,已形成开发北极的3个重要理念:

一、北极地区国际化。中国研究人员认为“包括‘北方航道’和‘西北航道’在内的整个北极地区是由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自然遗产”,并且积极推广这一理念。北京希望北冰洋沿岸国家在划定其北极大陆架边界时,顾及国际社会的利益,并遵守国际海洋法。

二、中国的北极权益较特殊。中国学者认为,与其他非北极国家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距北极较近,因此中国在北极地区具有特殊且不同于其他非北极国家的权益。这一理念强调中国通过“北方航道”发展航运和开发北极资源可带来重要经济利益。

三、开发北极事关“北方丝绸之路”构想。这一构想的设计者认为,随着全球格局和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变化,掌控北极对于掌握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市场非常有利。有中国研究者将北极的“北方航道”“西北航道”称为中国向欧洲和北美运输商品货物的北方“海上丝路”。

此后,报告作者介绍了中国学者、专家自2010 年起围绕北极开发、通航开展的政治、经济和法律课题研究,中国管理北极事务的国家海洋局及其与国土资源部的隶属关系,为开发北极提供专家支持的中国各部委和学界机构,中国考察研究北极的资金来源,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展的北极考察活动,中国现有的“雪龙”号和正在建造的极地考察船等情况。

中俄合作:机遇挑战并存

在涉华章节的最后部分报告作者表示,总的来说,中国对北极的兴趣不断增强对俄罗斯而言既是机遇又有挑战,俄方在制定和实施北极战略时需对此予以考量。

作者指出,俄罗斯开采北极油气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中国,俄中两国都对开辟北极的“北方航道”有浓厚兴趣,双方合作开发北极还是俄中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此外,北京和莫斯科在北极地区扩大合作是对美国在阿拉斯加设立反导系统并实施航天监测的回应。

但中国对俄罗斯的某些北极问题立场也持有异议。例如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 款,俄作为北冰洋沿岸国家有权对部分北极海域的通航和生态保护立法。中方则主张北极海域航行自由并呼吁其他非北极国家支持其倡议;对俄制定的其北极专属经济区航行法规的部分条款有意见,要求俄方修改涉及北极通航的税费政策,以确保北极航道有经济价值;对俄和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要求扩大其北极主权和由此可能导致北极国际海域减少表示担忧;要求俄为中方开展北极航运提供优惠政策,并提出北极航道不能由个别国家单独掌控。

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北极地区积极活动,以期获取北极的渔业资源、稀有金属和石油天然气。为此,中国企业与冰岛等北极地区的小国家和格陵兰地区的企业签署贸易和开发协议,并向朝鲜租借港口,以便未来开展北极航运。

中俄合作及专家观点

俄专家在报告中表示,尽管存在争议,但俄中两国近些年来已为共同开发北极进行了大量合作和筹备。

在2013年和2015年中俄元首互访期间,曾就合作开发北极取得诸多共识。在俄中高层领导的支持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公司和其他俄中重要能源及交通运输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已着手联合考察、勘探北极海域,建立天然气生产企业、运输油气的港口和北极海运港口。中国企业还将根据合同铺设连接上述港口和俄内地总长度达两千多公里的数条铁路,并建造油船和机场。

中俄专家学者也围绕北极开发开展广泛交流和共同研究,2012 年以来俄中举办了数届北极论坛和专题研讨会,出席代表来自中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研究机构和能源企业。

报告作者认为,总的来说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是基于其对北极矿产、油气资源和航运通道的巨大需求,这些因素促使中方加强研究北极,积极开展相关外交活动,并且努力向北极国家解释其立场以期减少后者的疑虑。应该说,中方在处理北极问题时遵循了国际法规和互利共赢战略,采取了克制、注重协调和谨慎的立场,中方的这些做法在现有的俄中北极合作中均有体现,因此俄中共同开发北极具有“互利互补”特性。

彼得罗夫斯基博士还在报告中建议俄方决策机构采取协调、互让的立场处理中方诉求,可以向中方提供有商业利益的开发合同和优惠的通航条件,以换取中方的投资和技术,改造并新建俄北极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促使中方在联合国支持俄方提出的其北极大陆架延伸主张。如果中方无法与俄顺利开展上述合作,北京有可能转而接近加拿大甚至美国,这将对俄罗斯的北极立场产生不利影响。

承办单位:国是智库基金管理委员会 国湘控股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07309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王克桢楼506-507室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47602 62747662 62750165   邮箱:services@01055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