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刊登在《中国经济时报》
文/ 王丽娟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自中国公布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后,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引发海外媒体热议。多数外媒一改对中国经济的悲观态度,认为三季度的GDP数据大大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海外主流媒体认可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海外主流媒体认为,中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亮点频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比1-8月加快0.4个百分点,结束了去年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实际增长9.5%,基建投资依然坚挺。众多因素都显示中国经济企稳态势明显,且稳中有进。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符合预期,表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刺激措施正对稳定发展发挥作用;尽管过去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第三季度的GDP增速表明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有望处于6.5%以上,有助于缓和市场对全球经济疲软的担忧。
路透社评论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完美呈现“L”型走势的横线,三个季度同比增速均为6.7%,主要受益于房地产、汽车销售持续超预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此外,第三季度加快了资金拨付,加大了基建拉动作用,使得投资有较大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评价称,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年1月份遭遇市场和汇率双重危机的震动后,其经济增长已恢复稳定。
从海外这些主流媒体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对“中国经济正呈现稳定发展趋势”存在广泛共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一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今年中国经济的企稳态势无疑将会为世界经济回暖注入信心。
两方面因素为经济企稳提供保障
对于前三季度GDP增速企稳的原因,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媒体将焦点放在了房地产和服务业两个方面。这一观点也与此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法一致。
从房地产来看,房地产投资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累计同比增长5.8%,较1-8月提高了0.4个百分点,延续了1-8月累计同比增速的上升态势。房地产投资在三季度发展稳,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作出了贡献。
《金融时报》认为,今年房地产一直驱动着中国经济。一些分析师估计,如果算上房地产开发商对水泥、钢铁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需求,房地产最终占总投资一半以上。
但同时,对于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前景,《金融时报》表示担忧。评论认为,房地产是一个矛盾的行业,其特点是中国几大经济中心城市房价暴涨,但较小城市存在供过于求和停滞现象。作为中国政府控制不断升高的债务水平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十多个市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为过热的市场降温,这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拖累”。
不过,今年国庆前后新一轮“因地因城施策”的调控主要还是在抑制投机投资需求。目前看来,销售开始回落、房价高位趋稳,有的已经出现松动迹象,调控取得初步成效。此轮政策效果可能会在年底显现,对房地产市场还需加强观察。
从服务业来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高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对此,《金融时报》认为,中国较为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较大发展空间的服务业,可能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很大来源。过去几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年都上升1—2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达到了54.2%的水平,这是一个显著进步,也证明了市场的活力。
下一阶段发展将会稳中有升
对于下一阶段有些人对中国投资和经济下滑的担心,《金融时报》认为,在中国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如果把观察中国经济是否健康的指标从经济增速转向就业和居民福利,就不会对投资和经济增速下滑产生这么多忧虑。
此外,《华尔街日报》分析称,此前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显著增长,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均暗示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提升。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年底前的第四季度往往是居民消费的高峰期,在互联网商业的推波助澜下,国内需求可能为中国处于温和复苏期的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受益于工业产品价格稳步回升,GDP平减指数亦有改善。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下,经济企稳态势在三季度内得以延续。但考虑到外需疲软、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等下行风险以及虽有改善但仍处低位的通胀,政策面尤其是财政扩张力度决定了复苏态势能否在第四季度得以延续。
从今年经济发展的综合态势来看,三季度消费、投资增速基本平稳,出口负增长幅度继续缩小,经济增长虽有下行压力,但前景还是比较乐观。这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即使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也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开发。所以,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下一阶段的经济将会稳中有升。
从政府方面来看,只要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化解经济中潜藏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就能使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健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