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22日讯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大陆人口为13.7349亿人,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增长2.52%。总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引发社会关注。
有人不禁问,“光棍”变少了?对此,专家表示,这是总人口性别比,而不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所以这跟“光棍”没太大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健康状况改善好于男性,预期寿命越来越高。
近五年增加3377万人 专家:增长率低 与发达国家相近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为137349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133972万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万人,增长2.52%,年平均增长率为0.50%。
国务院参事马力表示,近年来,全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基本都维持在0.5%左右,2015年的数据是比较正常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认为千分之五的年均增长率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不多。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变得比较缓慢了。在他看来,随着“全面二孩”等相关政策调整,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还会提高。预计大概在2028年左右,中国人口总量会增长到高峰,人口增长率大体变为0。
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专家:主要因为女性预期寿命越来越高
公报显示,男性人口为70356万人,占51.22%;女性人口为66993万人,占48.7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20下降为105.02。
但专家表示,105.02是总人口性别比,而不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因此与“光棍”没太大关系。总人口性别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女性健康状况改善好于男性,预期寿命越来越高。不排除近两年出生性别比提高,但贡献并没那么大。
马力预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全国总人口性别比还会进一步下降,逐渐趋于正常。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专家:2022年后老龄人口将加速增长
公报显示,0-14岁人口为22696万人,占16.52%;15-59岁人口为92471万人,占67.33%;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182万人,占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74万人,占10.47%。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0.0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2.8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专家解释,新中国有三次出生高峰,第一次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具体是从1950年到1957,大约有1亿人左右,这批人2010年开始步入老年,所以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第二次高峰始于1962年,因此,2022年后老龄人口将加速增长。2022年后,老龄化速度就更快了,劳动力总量下降的速度也会更快。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上升 专家: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公报还披露了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数据。其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17093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口为21084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为48942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为3345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专家表示,我国国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快速增长,主要源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这为中国经济发展乃至“起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甚至为未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专家: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在城乡人口方面,公报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6750万人,占55.8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0599万人,占44.12%。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019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681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0个百分点。
专家强调,这跟城镇化有关,但统计口径是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人,而不是根据户籍,因此数据显示的是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而非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但这将为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打下良好基础。
五年来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专家: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流动的国家
公报还关注了人口流动的情况: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为2924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4650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597万人。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增加3108万人,增长11.89%。
专家认为,人户分离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因为年轻人的流动。随着服务业占比扩大,近年来,除了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年女性人口也转移出来,这也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数量。
专家表示,这加大了管理难度,尤其是社区管理的难度,不过也将倒逼社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网)
相关知识>>>>
性别比(或称性比例)
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总人口性别比
统计对象为总人口。
性别比正常范围
人类生男生女并非纯然1比1的机率,由于X及Y精虫移动速度、重量不同,所以Y精虫比较容易胜出、让卵子受孕,所以人口学家认为新生儿正常的人口比约为105,在人口统计学上,一般正常范围则在102至107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背后则可能隐藏了环境、社会、医疗等因素。
性别比计算
但由于女婴较男婴存活率为高,且女性比男人长寿,加上男人比较容易因为工作、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死亡,所以整体人口的性别比多在100以下,越高龄、生活环境愈好的国家,因为高龄女性人口愈来愈多,所以性别比也愈低。
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计算公式是:
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根据统计对象不同,人口性别比可分为以下各种。 出生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出生时的婴儿。计算方法是:
出生性别比=某年出生的男婴数÷该年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比又叫第二性别比。第一性别比是胚胎形成时的性别比。
婴儿性别比:统计对象为1周岁内存活的婴儿。计算方法是:
婴儿性别比=某时点1周岁以内的男婴÷该时点1周岁以内的女婴数×100%
结婚年龄人口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到达法定结婚年龄的人口。我国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人口。结婚年龄性别比又叫第三性别比。
死亡人口性别比:统计对象为某年或某一时期内死亡的全部人口。
分年龄组人口性别比:统计对象为各岁人口或各年龄组人口。